我長期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一個人也好,一個城也好,一個國家也好,整個人類也好,他們是怎么富有起來的呢?
因為經年累月的思考,在這個問題上,我略有一些可以說的東西。要探究這個問題,最直接的思路就是從源頭也就是我們都做了些設么活動研究起,我們先來總的看一下人們有什么樣的活動。
其中我們又從最基礎的活動研究起,那么想象一下,人離開了什么樣的活動就會活不下去。
相信你已經有了和我一樣的答案:吃飯,喝水,睡覺,以及活在適合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下。
現在我們先給這些基礎的活動分分類。
吃飯我們且說是在“消費”食物。
喝水我們且說是在消費水。
睡覺是進行消費的必要準備,其實睡覺也可以是一種消費,你睡在家里就消費了你們家已經買好的房子,睡在如家就消費了邊界旅店的服務產品,睡在希爾頓消費了奢侈服務產品,睡在天橋和火車站就消費了社會交通公共服務,雖然這兩項公共服務原本不是為睡覺準備的……
環(huán)境更像是人類要活下去的硬指標,其實環(huán)境也可以是一種消費,居住在北京,你就需要消費政府投入到空氣改善的資源;居住在大城市,你就消費了其他人創(chuàng)造的一切現代基礎設施:自來水,電,網絡等。
這么算下去好像我們就是一個天生的消費者,一切的活動不是在消費,就是在消費的路上。
嗯,沒錯。這就是我們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消費使我們活著。
但是,研究做到這里,并沒有完,因為我們的先祖并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是需要采集、狩獵、耕種來獲取食物之后才有的消費。這個過程,我們且說成是“生產”。
好,說到這里讓我們能夠活著的活動已經齊備了。我們暫時不討論哪個更重要。我們先來談幾個案例。
在中國變得富有起來的路上,也就是崛起的路上,世界工廠這個功能的作用舉足輕重這已經是一個共識。這里制造是生產吧?
教師教書育人名利雙收,教書育人是生產吧?
思聰的老爹王健林,運行著萬達帝國服務著無數商場、電影院里的消費者,是生產吧。
思聰所管理的資本本身就是生產資料。
美國似乎只靠印美元就能活的很好,只要是在適合的發(fā)行范圍內,印出美元就給國際貿易提供了一個一般等價物,美元作為一個超級紙幣,本身就在生產價值。
最后一個例子又回到中國。本來說貿易和分工帶來更多的價值,你國牛皮好適合生產皮鞋,就生產皮鞋;我國牛奶香甜,就生產牛奶;最后再通過貿易互通有無,相當于我們都獲得了更多。但是現在有一種觀察認為,因為地域廣、人多、市場大,中國好像什么都能產,而且還都能產的好,產的成本低。進而很多國家都擔心中國會控制了生產,而其他國家的生產能力會退化。我們且不討論這種想法,至少我們能得出國家的力量是來自于每個你我的努力生產。
到這里結論呼之欲出,富有源自于生產。
回到每個人。我們富有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富有物質、富有精神和富有聲望。
從堯舜禹的禪讓制,到各隨其主的分裂爭霸,再到選票制度的民主共和,聲望一直很重要。一個有能力人的獲取聲望的成本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變得前所未有的低。在現代聲望是一個讓你能力得到指數級增幅的武器。
要獲得聲望,就要一邊生產內容一邊輸出。和做直播做視頻或者做漫畫相比,寫作對寫字之外的技能幾乎沒有最低要求,而且寫作的過程還是一個直接鍛煉思考能力的過程。我為什么這么多,一寫你就知道了。
移動互聯網時代,同時也是自媒體的時代,是窄眾傳播的時代,是社群的時代。你的影響力來自于你的受眾群體。在寫作之前,要先想好一個問題,為誰而寫?受眾群體的選擇影響你潛在社群的大小,潛在社群的質量,潛在社群的生命周期。
受眾群體選定之后,關于寫什么、怎么寫,其實有一個普適的評價標準,就是對別人有用。簡單分析一下。對別人有用的內容從時間的角度可以分兩類,一類是讓他人節(jié)省時間的,比如寫一套某個方面的工具、幫助別人增長志趣的內容,幫助別人學習新知的內容。一類是讓他人消磨時間的:比如小說、八卦、幽默段子等各種娛樂內容,或者是游戲攻略等娛樂的技巧。
咪蒙,冷笑話精選,衣錦夜行的燕公子,吳曉波頻道,占豪,熙墨實驗室,張記雜貨鋪,邏輯思維。你要做哪一個?或者哪一個都不做自謀出路。
這里篇幅有限,如果你還有更多問題,我推薦可以學習李笑來老師的寫作課。如果你不喜歡他,那也沒有關系。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比以前豐富的多,稀缺的是獲取信息的能力。李笑來老師也曰過:要善于向你不喜歡的人學習。能做到的話,不失為一種胸襟和智慧。
絮絮叨叨說了這么多,其實就一個意思:
如果你也渴望變得富有,不論是物質、精神,還是聲望。那就接受很多人厲害的人提過的建議,從今天起開始有目的的寫作吧。或者是在別的領域做一個價值生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