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的典故
一、山藥在民間有關與孝道
相傳在古代南方有個鄉村里,有一對年輕的夫婦,非常的不孝順,媳婦總盼著體弱的婆母早點亡故。于是,每天總給婆母吃以最簡單的飯,即只給一碗稀粥、而且不給菜。結果,經過一段時間后,婆母便就周身無力、臥床不起。
這事,讓鄉里的一位林姓的老中醫知道了,于是就將計就計。有一天,林姓的老中醫把這對夫婦叫來,贈送給了他們一種藥粉,說你們把這個藥粉和在粥里邊,給你的婆母吃,保管達到你們愿望,百日后就會死。這小兩口喜上眉稍,馬上把這藥粉拿回去,每天照著林老中醫的吩咐方法去做,即和在飯粥里邊,天天給婆母吃。結果,沒料想到的是,10天后婆婆就能夠下床活動,100天后婆婆身體養得白白胖胖結結實實的。
婆婆在村里邊,逢人就夸兒媳婦好啊。這對夫婦此時才方知林老中醫的良苦用心,想起以前所作所為,真是羞愧難當。林老中醫因勢利導,并告訴他們,那個藥粉就是山藥磨成的粉。經過這番調教,這一對不孝夫婦變成了一對孝順的夫妻。
這一味“山藥”救了一家三口,從此山藥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流傳至今。
這就是一個流傳在南方的民間傳說故事。至于具體說這個林老中醫用的什么粉,什么藥呢,其實就是用山藥磨成的山藥粉。
山藥,益氣健脾。益氣嘛,就是能增益氣力;健脾,因為脾主四肢,所以能夠長肌肉。所以,山藥能消除疲勞,能強健身體。
民間傳說故事里的老太婆,百天里就能恢復體力和精力,雖說是傳說中的中國孝道另類。但從中可以看出山藥的營養價值,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氨基酸、淀粉、糖等,所以對人體非常有益。因此,我們不妨經常喝山藥粉補補脾胃,對身體虛弱的人特別有好處。
二、山藥在民間有關與戰爭
相傳在河南焦作,流傳著一個關于山藥與戰爭的傳說。話說古時候,焦作一帶有一個小國,叫野王國(今沁陽市)。野王國比較小,常被一些大國欺負。
一年冬天,一個大國派軍隊入侵野王國,野王國的將士們雖然拼死奮戰,但最終因軍力不足戰敗了。野王國軍隊丟盔棄甲,強國軍隊乘勝追擊。野王國剩下的幾千人馬,在強敵的追趕下逃進了北部的深山。大國軍隊追到山下,看到山勢陡峭,易守難攻,幾次進攻都未取勝,便封鎖了所有的出山道路。恰巧,此時天上下起了大雪,大國的軍隊覺得野王國的軍兵難以逃出深山,人不得食,馬不得草,用不了多久就會出來投降,不然就會活活餓死。
于是,他們便圍而不攻,坐等敵軍投降。
一個月過去了,野王國軍隊毫無動靜,大國的指揮官計算著野王國軍隊帶的糧草大約已吃完了。
二、三個月過去,野王國軍隊仍然毫無動靜。大國軍隊的指揮官想,此時亂人肯定已經沒有糧吃,大約正在殺馬充饑。
四、五個月過去了,被包圍的軍隊還是沒有動靜。大國軍隊的指揮官判斷敵軍的馬匹已被吃光,再不投降,便只有活活餓死了,他讓士兵高喊勸降,野王國軍隊并不回答,只是射出幾支冷箭。
到了第六個月,大國的指揮官算定敵軍已死亡過半,沒死的也只剩下一口氣了,于是便放松警惕,整天飲酒作樂,他的士兵卸甲歇息,只等再圍數月后上山收尸。
一個夜晚,大國軍隊正在蒙頭酣睡,突然,從山中沖出一支兵強馬壯的軍隊,徑直殺向大國大營。
大國指揮官在睡夢中被部下喚醒,一聽是野王國軍隊殺來了,大吃一驚,以為是神仙幫助敵軍,無心戀戰,騎馬便逃。結果被殺得尸橫遍野,野王國轉敗為勝,把失去的國土全部奪了回來。
野王國軍隊在山中被困半年,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怎么不但沒有餓死反而兵強馬壯呢?
原來,山中到處生長著一種藤草,這種藤草地下的根莖呈圓柱狀或棒狀。冬天藤草干枯,戰馬在沒有草料的情況下,餓急了就啃食枯藤。
大雪紛飛,逃進深山的將士們饑寒交迫,許多人已經奄奄一息了。絕望之際,一個士兵看到戰馬在啃食枯藤,就爬起來挖枯藤的根莖吃。一吃,覺得味道還不錯,挺甜,將士們一聽說有東西可以吃,便立刻和那位士兵一起去挖枯藤的根莖。
枯藤漫山遍野都是,士兵們刀劍并用,很快大家就挖出了許多。飽餐之后,都感覺體力大增,于是,就整天挖著吃,傷兵的傷也逐漸痊愈了,就連吃枯藤蔓的馬也強壯無比。
后來,將軍一聲令下,士兵們乘著大國不備,黑夜里如猛虎一般沖出山林,大獲全勝,奪回了失地,保住了國家。
為了記住這種藤草,將士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山遇”。意思是絕望時在山中遇到的東西。
隨著更多的人食用“山遇”,發現它不僅能像糧食一樣滋養人,而且還有健脾胃,補肺腎的功效,吃了它可以治療脾虛、泄瀉等癥,于是就將“山遇”改名為“山藥”。
三、山藥與“拔絲山藥”甜點
傳說一個藥農進山采藥迷路, 正當饑餓難忍,走投無路之時, 一位老翁飄然而至, 送給他兩根山藥解饑,從此,藥農多日不餓。于是,他把山藥的奇功妙用, 以及在山中的奇遇傳遍了中原大地。
而“拔絲山藥”這道甜點,其來歷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發生在唐朝。
相傳一天,農民起義軍首領李密邀魏徵飲宴,商議如何攻占滎陽。李密說,要快攻,速戰速決。但是,魏徵就是不提攻打滎陽之事,李密十分著急,又拿他沒辦法。
正在納悶之時,廚師端上一盆色澤金黃的菜肴,李密下筷就吃,隨即“哎喲”一聲,唇邊已燙起個血泡。此時,廚師又送上一碗涼水,魏徵夾起山藥往涼水中一涮,然后放入口中,并叫李密也照此法品嘗。李密一吃,香甜脆嫩十分可口——這道菜就是“拔絲山藥”。
李密吃著這道菜,頓悟“心急吃不得熱豆腐”的道理,隨即冷靜下來,與魏徵一起周密策劃作戰計劃。
結果,一舉攻下滎陽,活捉守城主帥王世充。
四、山藥即薯蕷長期并存
山藥的故事傳說有許許多多,因為山藥在我國食用有3000多年歷史。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說:山藥原名薯蕷,到了唐代因為唐代宗名豫而被改叫薯藥,再到宋朝又因宋英宗名署只好再易其名,才有了現在的山藥之名。
由于受李時珍的影響,此種說法流傳很廣。其實,山藥的名稱由來已久,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中早就指出:“薯蕷生于山者,名為山藥,秦楚之間名玉延。”可見,薯蕷和山藥兩個名稱在歷史上是長期并存的。
在《神農本草經》中將山藥列為補虛上品,有“小人參”的美譽。
《敦煌遺書》記載,遠在唐代人們就曾以山藥為主制成具有重要食療價值的“神仙粥”,為養生之佳品。
在山西平遙流傳著一段慈禧光緒西行的軼事,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光緒逃出出京城,一路驚嚇勞頓,到了平遙城里才吃上一頓好飯,狼吞虎咽飽餐了一頓牛肉,誰知到了半夜又吐又瀉,光緒帝本來就虛弱的身體根本不堪這一擊,慈禧也是渾身上下軟綿綿的,猶如大病一場,隨行太醫束手無策,只好請來當地名醫,給他們熬了一碗山藥粥,兩人吃了以后,頓覺腹中滋潤舒坦,半個時辰后,感覺體力恢復不少。慈禧太后慢慢地站起來走了幾步,果然身輕氣爽,光緒帝病歪歪的身子也仿佛突然間強壯起來,連聲稱贊這是神藥。
早在東漢,醫圣張仲景非常擅于使用山藥補虛,《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篇》中說“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這是一首以山藥為主藥的補虛方劑,用于氣血兩虛,脾肺不足所致之虛勞,以及胃脘痛、痹癥、閉經、月經不調等癥。仲景醫圣創制的“金匱腎氣丸”中,也把山藥作為健脾的重要組成成分。
民間流傳的益壽食品“八珍糕”,是用山藥、山楂、麥芽、扁豆、白術、炒薏米仁、芡實、蓮肉等8味中藥磨為細末,和以米粉制成的糕,用于治療老人、小孩的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便溏泄瀉之癥,效果顯著。
中醫認為,山藥性甘平、無毒,它具有補脾益腎、養肺、止瀉、斂汗之功效,是很好的進補“食物藥”。
現代研究證明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還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人的食療佳品。
五、《神農本草經》里的中藥智慧——山藥
我國,古人很早就把山藥當蔬菜來食用了。有史料記載,在公元前700多年,各諸侯就把它當做貢品,進貢給周王室。《本草綱目》概括了山藥的五大功用“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 山藥可治療脾胃虛弱、泄瀉、體倦、食少、虛汗等病癥。 現代人常將山藥煮粥或者用冰糖煨熟后服用,對身體差、腸炎、腎虧等慢性病均有療效。
民國時期有一位醫學名家叫張錫純,他對山藥也是情有獨鐘。張錫純用藥有個特點,就是經常用單味藥、量大取勝。一日,一位男子來找張錫純,說妻子生完孩子以后突然咳喘不止,已經生命垂危了,請來很多醫生都說沒有辦法。張錫純看了婦女的病后,就開了個方子,單味藥———山藥。張錫純告訴男子,每天用六兩山藥熬湯給產婦喝,稱為薯蕷飲。沒想到,產婦喝完藥一天以后,病癥就開始減輕,幾天以后身體慢慢就恢復了健康。張錫純認為,這個婦女是產后氣虛,尤其是肺氣大虛,所以她才會不斷地咳喘,山藥色白入肺,正好能夠補脾補肺,這樣就可以糾正她身體虛損的狀態。
六、清代名醫張錫純的山藥情懷
張錫純(1860-1933),字壽甫,河北鹽山人, 清末民初的著名醫家。張氏從醫數十年,注重臨床實踐,遵古不泥古,經驗豐富,創新頗多。對藥物的認識,臨證用藥組方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他十分推崇山藥,其所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在治療內科病癥的141個中應用生山藥的就有49個。并善用山藥粥治療多種疾病。張氏積數十年經驗,用山藥救急拯危。認為:山藥能滋陰又利濕,既滑潤又收澀,健脾補肺,固腎益精。在滋補藥中屬“無上之品”“宜多服常服”。他對山藥的推崇真可謂“情有獨鐘”。山藥古稱薯蕷。由于河南懷慶府轄區盛產山藥,且所產山藥最為地道、質量最優故又名“懷山藥”。錫純大師用山藥治療多種疾病的病案更是每不勝舉,現從湯劑中的山藥配伍和山藥粥療兩個方面,概括介紹張錫純善用山藥之妙。
1,湯劑中山藥的妙用:
(1)用山藥治療瀉痢。有一人,年五十,于暑日痢而且瀉,瀉痢紅色,下墜腹痛,噤口不食,兩旬后精神昏憒,氣息奄奄,診其脈細數無力,肌膚發熱,心中亦熱,舌有黃苔,遂用滋陰清燥湯。滋陰清熱,健運利水,瀉熱補虛,一舉兩得。生山藥半兩,滑石一兩,生杭芍六錢,粉甘草三錢,一劑諸病皆見愈,可以進食,又服一劑痊愈。此方妙在山藥配滑石,一補一瀉,一澀一利,一溫一涼。重用山藥偏溫,汁漿黏稠,大補真陰,大固元氣;滑石性涼,善清上焦胃腑之熱,淡滲利竅,清膀胱之熱,利小便而止瀉泄。天津李氏婦,年過四旬,患痢三年不愈,即稍愈旋又反復。其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參半,且痢而兼瀉,其脈遲而無力。平素所服之藥,宜熱不宜涼,其病偏于涼可知。俾先用生山藥細末,日日煮粥服之,又每日嚼服蒸熟龍眼肉兩許,如此旬日,其瀉已愈,痢已見輕。又俾于服山藥粥時,送服生硫黃細末三分,日兩次,又兼用木賊一錢,淬水當茶飲之,如此旬日,其痢亦愈。
(2)用山藥治療閉經。凡室女年十五以上而月信不通,或經行復閉,飲食減少患者,每以山藥粉八錢或一兩,煮作茶湯,調以紅蔗糖送服雞內金末五分,每日二次,用點心服,月信自通。張氏認為山藥善養血,雞內金善通血,是通月信最要之藥。又雞內金多用恐傷氣分,以山藥培元氣而制之。張氏還常以山藥末煮湯,加紅蔗糖調味,送服水蛭末六分,日再服,當點心用之,久則月信自通。
(3)用山藥治療虛脫。曾治一妊婦,得霍亂吐瀉胎忽滑下,神氣頓散,心搖搖似不能支,脈若有若無,氣息奄奄。先以山萸肉六錢煎湯灌下,繼則以山藥、山萸肉各二兩煎服徐徐溫飲,精神頓復。再以山藥粥善后。曾治陳禹廷氏,呼吸氣短下墜,小便不禁,下焦甚涼,肢體無力,脈沉濡,以山藥、人參、附子一劑獲效。再以山藥合芪術升柴鞏固療效。張氏認為:人參、附子能回陽救逆,須得山藥收攝,保全下焦氣化,方能化下焦虛寒,收攝下元。
(4)用山藥治療喘咳。曾治于志原,年二十余,孟冬得喘,遷延月余,喘逆加劇,脈浮無力,數近六年,系肺中之風猶存,而病久肝腎之陰已傷。欲補肝腎,恐戀邪不去;欲祛風邪,恐尤更傷陰分。張氏以麻黃三錢配合山藥二兩,水煎臨臥服下,得微汗,喘愈強半,繼以山藥粥預后。一人,年四十余,素有喘證,其脈五至余,右寸浮大,重按即無。肺脾腎虧損,腎不納氣治以雪沃湯。生山藥一兩半,牛蒡子四錢,同煎去渣調入柿霜餅六錢,連服二次痊愈。牛蒡子體滑氣香,潤肺利肺,可防止久服山藥之壅,故山藥配牛蒡是止嗽最佳配伍。一補一疏,寧嗽定喘,安肺之功,屢試不爽。
(5)用山藥治療發熱。曾治馬姓幼女,溫病旬日,周身灼熱,煩躁不安,精神恍惚,脈搏數,病勢危險,此為外感實熱而陰分虧損。張氏即用生石膏兩半,配合生山藥一兩,煎熬二茶盅,徐徐頻飲。連進二劑,灼熱已退,大便得通。此清熱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溫。
(6)用山藥治療胃脘痛。曾治徐氏婦,年近三旬,得胃脘疼悶證,此為“中焦氣化凝郁”所致,用山藥,黃芪培養中焦氣化后,諸癥大減,加三七沖服諸病皆愈。不難看出大師既遵循古訓、又勇于創新。認為山藥 “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澀氣化,寧嗽定喘,強志育神。” 既滋陰又利濕,能滑潤又收澀。故可主治瀉泄久痢,久喘虛喘,淋病遺精,虛勞久渴,帶下產后,血證尿頻等證。他主張生者煮汁飲之,或生者軋細煮粥,或軋細蒸熟,忌炒用。并且積數十年之經驗,用山藥救急拯危,真可謂學驗俱豐。
二、山藥粥療:用山藥作粥治療疾病是祖國醫學寶庫中藥粥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藥粥療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用山藥制粥以延年益壽,在民間美稱之為:“神仙粥”。《呼吸靜功妙訣》后附載文曰:“神仙粥,山藥煮熟去皮一個,雞頭實半斤,煮熟去殼搗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此粥善補虛勞,益氣強志,壯元陽,止瀉精,神少。可謂山藥作粥的最早文獻。還有宋代《神巧萬全方》中的 “薯蕷拔粥方”、元代《薩謙齋經驗方》記載的“山藥粥”治久泄等。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張錫純積數十年之經驗,以山藥為主創制了無米的藥粥,他以“山藥粥”為基本方,根據病情,創制了“珠玉二寶粥”、“三寶粥”、“薯蕷半夏粥”、“薯蕷雞子黃粥”、 “金玉羹”、“甜羹”等名方治療陰虛勞熱,或喘或嗽,或大便滑瀉,小便不利,一切贏弱虛損之證。深受民眾歡迎。
(1)用薯蕷粥治小兒夏秋腹瀉,效果極佳。“小兒乃少陽之體”,陰分未足,如滑瀉不止,尤易傷及陰分。若兼發熱煩渴、小便不利、干嘔懶食等證,“燥渴多飲、飲水過多、不能運化,遂成滑瀉,而燥渴益甚”。在治療上,“欲滋其陰而脾胃愈泥,欲健其脾,而真陰愈耗”,涼潤溫補,皆不對證。惟有“山藥脾腎雙補,在上能滋,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大便”,且為尋常服食之物,以之作粥,調以砂糖,小兒必喜食之,一日兩次,可期數日必愈。若治泄瀉久而腸滑不固。在薯蕷粥內,加“固澀大腸”之熟雞子黃,即山藥雞子黃粥,用以治療瀉泄日久,腸滑不固者。雞子黃味甘性平,有滋陰潤燥,養血熄風之功。配合山藥同服,補真陰,固元氣,平喘嗽,止瀉泄之效更彰。
(2)用山藥配薏苡仁治療脾肺陰分虧損,飲食懶進,勞熱咳嗽,并治一切陰虛之證。生山藥、生薏仁共搗成粗渣,煮至爛熟,再將柿霜餅切碎調入,即珠玉二寶粥,隨意服之。方中“山藥、薏米皆清補脾肺之藥”。且山藥滋膩,薏米淡滲,兩藥并用,滋膩與淡滲互濟,可久服無虞。更以柿霜餅益肺陰,清肺熱,滋肺燥為佐使,能大滋脾肺之陰,誠為至穩善之方。如張氏治一少年,因感冒懶于飲食,猶勤稼穡,枵腹力作,遂成勞嗽,過午發熱,徹夜咳吐痰涎,服滋陰補腎及參芪等二月,反致飲食減少,痰涎增加,漸至不起,脈虛數兼弦。脾肺陰分虧損,治以珠玉二寶粥,隨意服之,半年后痊愈。
(3)用山藥配半夏治療胃氣上逆、沖氣上沖,以致嘔吐不止、聞藥氣則嘔吐益甚,諸藥皆不能下咽者。用半夏煮湯去渣,再入山藥煮粥,少入砂糖即成薯蕷半夏粥。張氏謂:“凡嘔吐之人,飲湯則易吐,食粥則則借其稠粘留滯之力,可以略存胃腑,以待藥力施行”。而山藥之潤肺生津,可濟半夏之燥,又能補腎斂沖,沖氣得養而自安其位,嘔吐自止。且兩藥皆清淡無味,故奏效甚捷。若上焦有熱,以柿霜代白糖;上焦有寒服干姜末。
(4)用山藥配川貝治療咳嗽吐血,脈象虛數者,常用生山藥,煮粥送服川貝細末,每收顯效。悶者,入雞內金;熱者嚼服天門冬。他通過臨床驗證了山藥與川貝、天門冬配伍,乃寧嗽止咳之黃金搭檔。
(5)用山藥配三七、鴨膽子治療赤痢。如治少年李濟成,患痢四十余日,其脈細弱而數,兩尺重按即無,所下者膿血相雜,治以三寶粥。生山藥煮粥送服三七粉,鴨膽子。其后膿血即止。后再以山藥粥送服鴨膽子,連服數次,鴨膽子漸減,直至病愈。鴨膽子味苦性涼,為涼血解毒防腐生肌之要藥,最能清血分及腸中之熱,善治熱性赤痢。山藥粥送服,乃因既能健脾澀腸,又能兼制鴨膽子苦寒傷中,扶正不礙邪,逐邪不傷正。
(6)用山藥配車前子治療陰虛腎燥、小便不利、大便滑瀉、兼虛勞有痰作嗽者。選山藥、車前子同煮稠粥即薯蕷芣苢湯(粥),一日連食三次,治陰虛腎燥小便不利,大便滑瀉兼治虛勞有痰作嗽。山藥固大便,又能能治陰虛小便不利,車前子利小便,又偏滋陰。二藥相伍,既利小便,又止瀉泄。且二藥皆汁漿黏稠,作粥服之,可留戀腸胃,收效更速。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錫純大師對“山藥”的應用,真可謂“情有獨中”、“倍愛有加”,且得心應手、靈活多變。張錫純認為“陰虛之甚者,其周身之血脈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漿最多之藥,滋臟腑之陰,即以溉周身之液”,故當首選山藥,山藥汁漿稠黏,以之作粥,大有留戀腸胃之功,得藥力吸收輸布。張氏以懷山藥為“無上之品”,對山藥性味功能的認識,真可謂慧眼獨具,識見卓然。既用治虛損,也可施用于外感實邪;既可與溫陽藥為伍,又能與滋陰藥佐使;既能收斂澀腸,又能利尿通淋,尤其以山藥救急拯危,有發前人未發之旨,其對山藥獨特情懷,足資后人楷模。現代醫家用懷山藥抗衰益壽、健脾、潤肺、固精。治療胃酸過多癥、胃下垂、慢性腹瀉及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糖尿病、療胃腸術后并發癥、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等,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愿志同者共習大師之風范,將“懷山藥”這一譽滿中外的“一品良藥”,更加發揚光大,造福人類。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