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山縣位于湖北省西部、 長江西陵峽北側、大巴山余脈與巫山余脈交匯處,三峽工程庫區。東接世界水電旅游名城宜昌市,南臨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故里秭歸,北倚華中第一峰神農架。興山縣是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始建于公元260年。縣轄2鄉6鎮、114個村(居委會),國土面積2327平方公里,總人口18.26萬人。湖北省興山縣
快馬村,鄂西北長江邊興山縣的一個小山村,那是我出生的地方。12歲以前,我一直在這里生活。12歲的時候我去鎮上的中學念書,但每周都 會回回家一次。15歲時我去縣城念高中,每月我會回家一次。后來高中畢業后我去宜昌念書,便成了一學期回家一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離家愈來愈遠,回家的次數愈來愈少。1995年,我來到了南方工作,后來在廣州定居,戶口也遷來了廣州,回家的次數就愈發少了,從那時到現在已二十年了,我只回去過三次,一次是父親重病時,一次是父親去世時,最近的一次是給父親立碑。
很小的時候,我發誓要遠離這座小山村,我覺得她貧窮,我覺得得她落后,我渴望去外面的天地,我不要呆在這個小山溝里。后來我遠離了這個地方,隨后弟弟一家人也來了廣 州。父親去世后,我更認為這是一個讓我傷心的地方,便將母親接出來,我要徹底忘掉這個地方。
但這個我出生的地方,我曾奮斗的地方,我父親仍在那安息的地方,哪是說 忘就能忘得掉呢?我去北京香山時,總覺得那紅葉就是家鄉仙侶山的紅葉,我去江西廬山時,覺得那飛瀑就是家鄉雞籠山上的瀑布。
我終于覺得,這個我想逃離的地方,早已扎根于我心中,無時不刻的影響著我。
她影響著我的審美。由于家鄉的山多,我覺得有山的地方是 美的,旅游時我愛去各地的名山,運動時我愛去住所附近的小山,一個地方我認為缺了山,就像人沒了魂一樣,完全失去美感。
她影響著我的味蕾,直到現在我仍固執的認為最美味的是那家鄉的臘豬腳、黃燦燦的榨廣 椒、涼拌的折折根,還有那霉豆腐,這些我小時候陪伴過我的食物,又哪 是那么輕易能忘的了的?尤其是我失意時、我孤獨時,我會在夢中一次一次回到我的家鄉。
1、忘不了的小山村,我的家
我的家鄉就是一座山挨著一座山,全縣100多個村莊就這樣分散在山頂、山腰、山腳下,我家就在仙侶山的南坡。山腳是一個叫夫子巖的地方,兩條山溝夾著這座山,左邊孫家溝,右邊書洞溝。從夫子巖沿著山坡向上,共分為四個村民小組,一組舒家灣,也叫付家崖,主要居住姓舒和姓傅兩姓的人,二組王家臺,主要住的王姓的人,三組尹家壩,自然住的是尹姓居多,只不過四組穆家院子,姓穆的人并不多,估計是原住民的緣故。
我家在一組,向右全是舒姓人家,向上全是傅姓人家,在我的家鄉,稱呼一個家庭叫一戶人家。我的親祖父在解放后不久遭遇不測而亡,父親三歲時被一戶姓張的人家抱養,我父親的養父姓張,因此我父親姓張,只不過我父親養父的母親姓傅。
記得小時候出門,有人問我是哪里人,我回復快馬的,問的人就說知道了是舒家灣的或者說 知道了是傅家崖的,因我不姓舒也不姓傅,我堅持說我快馬的,問的人就哈哈一笑。
一個村里的人,如果要去買鹽買酒,穆家院子的人就要經過尹家壩、王家臺、付家崖和舒家灣去夫子巖的供銷社,村民開大會或學生上學又要全部去王家臺。我們這些小孩子去哪里,那里的大人都 會說 這是張家的花云、這是付家的小飛(我說 的這個小飛現在已在桂林市作副縣長了)。
這就是20多年前我記憶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