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熬夜看了米蘭歐聯杯資格賽附加賽次回合1:0戰勝斯肯迪亞的比賽,其實首回合6:0的比分已經讓這場比賽失去了應有的懸念,支持我可以看下去的關鍵原因就是由于米蘭變陣3-5-2,想看看效果如何。
說實話,蒙特拉本場比賽大幅度輪換陣容,并且使用之前并未使用過的3-5-2陣型,給比賽的精彩程度降低了不少。主教練實驗陣型嘛,可以理解,漫長的賽程僅僅使用4-3-3一種陣型也不太合適。不過,看過本場比賽后,米蘭想要在之后的比賽中使用3-5-2還是需要不少時間去磨合陣容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雖然是替補球員上陣,并且首回合大比分領先著,可使用新陣還是給不少球員帶來了不適應。最為明顯的是,與之前幾場比賽相比,進攻端的活力明顯不足,A席和庫特羅內的雙前鋒配置在門前包抄的人是多了,可身后幾名中場和邊路的球員明顯支援力度不夠,兩名小將灰常努力的前插接應,無奈機會并不多。兩名前鋒之間也比較缺乏默契,A席習慣了單前鋒的配置,并不太習慣與庫特羅內配合,而庫特羅內相對偏左后,貌似也不太適應雙前鋒的跑位,與A席也沒有產生化學效應。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進攻強度明顯不夠,比之4-3-3陣型還有很多不足。當然這并非兩位前鋒的全責,身后的中場球員以及邊翼的球員給出的支持相對較少也是進攻不力的主要責任。這尤其體現在左右兩個邊路的安東尼尼和卡拉布里亞身上,邊后衛出身的兩人在3-5-2陣型中并沒有做到進可攻退可守,相反由于位置上的前移,以及與中場的銜接不力,造成了進攻中無法支援雙前鋒,防守中經常出現站位問題。左路進攻中安東尼尼雖然可以前插到位,但本場的接球實在太差,當中場球員大范圍轉移到左路時出現了幾次不該有的接球失誤,防守中還算中規中矩;卡拉布里亞則是在防守端站位太靠后,以至于對方邊鋒邊前衛直接壓迫至大禁區邊緣進行傳中。實事求是的說,這兩名球員作為邊后衛還可以,作為3-5-2中的邊翼衛確實勉為其難了。換句話說,二者的進攻能力不足以支持在邊路的單兵作戰要求,兩人作為傳統的邊后衛都沒有拿球擺脫、突破的能力,當然這也不是兩人的過錯,要激活邊路進攻還需要中場球員的支持與配合,這就需要主教練蒙特拉思考一下如何在邊路缺乏突破能力的情況下,利用小組配合進行邊路進攻,而非個人能力去解決戰斗了。
其次,在防守中邊翼衛回撤至邊后衛位置時,球隊形成了五后衛的站位,陣地進攻對手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配合,可在被打反擊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由于左右兩個邊路球員套上進攻,一旦被對手打反擊,薩帕塔和小羅馬就必須去補位,而此時陣型必然左傾或右傾,這是本場的對手斯肯迪亞的調度能力太差,換個具備大范圍轉移能力的中場球員在反擊中能夠準確長傳到弱側,那時的米蘭后防線必然尷尬。不過也正是由于對手較弱,暴露的問題也沒多少,不具備參考價值。
最后再來說說中場的問題,3-5-2陣型對于三個中路球員的要求是相當高的,一般配置一個防守型后腰或中前衛,左右輔之兩名BtoB的全能球員,類似于尤文之前的赫迪拉、皮亞尼奇、博格巴之流,反觀米蘭陣中也就俊凱一人可以在中場獨當一面,其他人還不具備類似作用,這也造成了米蘭進攻的梳理不力、進攻機會不多的局面。
總體來說,米蘭的3-5-2陣型初次亮相只能勉強給個及格分數,一方面是由于磨合不夠,另一方面人員配置尤其中場配置并不合理,兩方因素疊加,蒙特拉的3-5-2還有很漫長的路要求走。估計未來的比賽中,使用主力球員主打3-5-2陣型,3中衛必然是穆薩基奧-博努奇-小羅馬,左右兩個邊路則是R羅和小孔蒂,中路由左至右博囧-比格利亞-俊凱,雙前鋒我看好庫特羅內和卡利尼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