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音樂的人一般都有派別之分,把自己定為古典音樂派,流行歌典或民謠派,就好像是政壇上的黨爭,從不輕易越雷池-步。
讓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多聽幾次民謠之后,往往也會喜歡民謠,這種情況我們稱為親密效果。
對于討厭的人,和他保持來往,在現實社會中,四周都充滿了不喜歡的人,抱怨愈多愈不容易生存,當然周圍沒有討厭的人最好,所以要盡量于人親善,面對心中的壞印象,厭惡并非天生。
美國心理學家華德遜曾以條件反射為基礎,創立了行為主義的心里學派。
有一次,我去鄰居蘭姐家玩,她們家四歲的強強非常可愛。我順手把一個玲瓏可愛的毛皮狗玩具遞給他,他哇的一聲大哭起夾,接著把狗狗扔了老遠。我當時不知所措,蘭姐拿出一個小型氣車,這才使他停止了哭聲,拿著汽車玩具愛不失手,人的反應和情緒息息相關,傷心過度的人會絕食,暴怒的人會摔東酉,而高興卻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
在生活中少抱怨,而不抱怨,則是健康管理情緒的方法之一,抱怨就像口臭,當從別人嘴里吐露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口中發出時,往往亳無察覺。
不喜歡的事就去改變它,如果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自己的態度。要正視現實接受雜念,才能使自己生活的真實,絕對不能受雜念的擺布。人生是為了他人而生活,就無需什么遠慮,也不會有什么近憂。如果為了自已而活,生活的路子就越來越窄,最終走向孤獨和悲慘。永遠和歡樂無緣。
生活中的不如意并非都是因為遭受了深切的痛苦,相反諸多不順也可能是由于牢騷過多,不停的抱怨,這是對生活最差的回報。因身體不識而抱怨,怨氣除了被別人聽見,還會被你的身體所擁抱。
有了抱怨之心,對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從客關實際出發進行合乎邏輯的判斷推理,而憑借一點表面現象,主觀臆斷,隨意夸大,進而扭曲事物,得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結果。
搶怨的病跟在自己,只有不斷地戰勝自我才能誚除抱怨心理,戰勝自己的狹隘,就會胸懷坦蕩,戰勝自己的偏激,就會多一些友誼。
巧妙應對訴苦,可以減少自身抱怨,
有一個小伙子從家里到禪院去,在路上看到一件趣事,他想以比考考禪院里的老禪者。來到禪師跟前,冷不防問了一句,什么是團團轉,(皆因繩未斷),老禪隨口答道。
小伙子聽了目瞪口呆,你怎么知道的,小伙子說,我來的時候看到了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吃草,它轉來轉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禪師沒看見,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禪師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脫,我答的是心被俗物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小伙子恍然大悟!
我們的人生,不也常常被某些無形的繩索牽住嗎?追求幸福的心。只有斬斷了這些繩索,才能真正享受自由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