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所作。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記錄了作者在奧辛維斯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講述了作者把自己的經歷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
書中說到了對未來心存希望是犯人活下去的保證。
對自己的未來喪失信心的犯人,注定走向毀滅。由于他對未來失去了信念,他也就喪失了對精神的把握。他自甘墮落,成為行尸走肉。
而對未來失去信心,是一種信念的崩塌,最終導致人的免疫力迅速下降,而身體的衰弱對于集中營的犯人來說是致命的,因為這類人很快就會被挑選去毒氣室,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書中有一個很生動的例子。集中營中某詞曲作家F,有一天做夢,夢到戰爭將在1945年的3月30日結束,屆時他就會得到解放。F對此充滿了希望,而隨著日子的臨近,他知道了戰爭不可能在那個日子結束了。2月29日,F突然發高燒,30日陷入昏迷,然后第二天就去世了。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勇氣或希望和他自身的免疫力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身體也就成了疾病的犧牲品。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那些積極樂觀的人壽命更長,一個人的心態與其身體有密切聯系,而樂觀的人,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
反觀那些選擇自殺的人,都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覺得沒有讓他活下去的理由,唯有結束生命來換取所謂的“解脫”。
作為一個人,要在生活中有所追求。這種追求就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我們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希望將來會獲得什么。
心存希望,感恩當下,生活就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