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說:“君子在得到民眾的信任之后才去役勞他們,沒有得到信任就去役勞,民眾就會認為是在虐害他們。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去進諫,沒有得到信任就去進諫,君主就會以為是在誹謗自己?!?br>
子夏說:“大的道德節操上不能蝓越界限,在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p>
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們,做灑水掃地、接待客人、趨進走退一類的事,是可以的,不過這些只是細枝末節的事。根本的學問卻沒有學到,這怎么行呢?” 子夏聽到這話,說:“咳!言游說錯了!君子的學問,誰先傳道?誰后疲倦?就好比草木一樣,是以細節入手來區分為各種類別的。君子的學問,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終地循序漸進,大概只有圣人吧!
當我們和他人相處的時候,取得了對方的信任。有很多事情更好安排,比如說做高績效的教練,提出啟發式的提問,都是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否則對方就會站在我們的對立面和我們杠起來。
孔夫子也講過,弟子出則孝,入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所以我也認為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了以后,行有余力再說學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