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50-60年代的父母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的家庭教育理念,作為他們的子女從小在責罵聲和打罵聲中成長起來,背負著不被認同、不被肯定的陰影。
父母們認為,打罵你,是為了你好,就像玉不琢不成器,打罵你,是為了修整你,把你的毛病按照父母認為正確的方式改造過來。
但是,在3-5歲孩子的心里,他們不那樣認為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父母不關注和愛自己,不包容和寬容自己,不理解和認可自己。所以,很多年輕人在豆瓣里建群說“父母皆禍害”。
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是他形成自我意識的關鍵時候,這個時候成長是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如果這時候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無條件的關愛,積極地關注他,給孩子獨立和探索的自由,孩子就能形成健康的自我,很好地和母親分離分裂,形成健康快樂的自我。
如果父母不能做到積極無條件的愛和關注,可能就會留下心理陰影或者心理隱患。
每個父母都說自己是愛孩子的,但是大多數父母的愛卻是有條件的,父母的愛是讓孩子們更加聽話。這樣的父母覺得孩子不懂事,父母的話和告誡都是圣旨一樣,權威而神圣的,只能遵從不能反抗。
可是,2-3歲的孩子開始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開始去外界環境探索,來建構他的自我。所以,2-3歲的孩子一般都會很好奇,對什么都很感興趣,什么都想去試試看,有探索世界的勇氣和決心。
但是父母擔心他們會受傷、受挫,會限制他們的行動,甚至采用批判、嚇唬、威脅、抱怨、詛咒的語氣和孩子說話,而不是和他們講道理。
就像昨天晚上,兒子淘氣,在床上蹦蹦跳跳的時候,不小心撞到了床頭,然后就大哭起來。我爸卻對我兒子說:“活該,誰讓你不看著點,讓你淘氣,讓你不要亂動,讓你不聽話,自作自受吧。活該吧。”
我當時聽到哭聲,趕緊跑過去把我兒子抱起來回我房間,逃離“事故現場”,然后安慰他,給他揉揉頭,過一會他就不哭了。但是我不知道,我爸的話是否對我兒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隱形傷害。
本來我爸對我兒子是最寵愛的,我管教兒子給他樹立規矩意識,遵守一些家庭規則的時候,我爸老是插手,因為我爸最怕我兒子哭了,哭了就會給他糖吃,先止住他的哭聲再說。
而且這次摔到頭,他本來是關心外孫子的,也很在乎他的痛,想表達的意思是“摔疼了吧,下回記住了,別淘氣了。”但是嘴里說出來的話就變味了,而且很不招人愛聽,充滿了責怪和貶低,讓人很不舒服,但是他自己沒有意識到。
他通過指出別人的錯誤來顯示自己的英明判斷,意思是“早聽他的話不就不會摔疼了,就可以避免錯誤和受傷了”。
可是他卻忘了,人生是我們自己的,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嘗試、去體驗、去犯錯,這才是我們自己要體驗的人生,哪怕是受挫、受傷也是我們人生體驗的一種。
父母不能代替子女去過子女的人生,對子女是不公平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人生該如何度過,這是我們生存的權力和意義。
還有上次坐地鐵,我也遇到一個媽媽和我爸的語言模式也很相似。看樣貌,媽媽給人的感覺很溫柔。一個大概5歲左右的胖胖的小姑娘和媽媽說:“我餓了。”
媽媽和她解釋道:“再忍忍,等到家就能吃飯了。我們要坐到海淀黃莊,然后換4號線,再坐兩站到魏公村,然后再走過幾個路口,大概幾百米就到家了,就可以吃飯了。”
媽媽很耐心地說了這么一大堆,其實沒有體會女兒的感受,然后媽媽最后又補充了一句話:“都怪你,如果不去游樂園坐那個飛船我們早到家啦。”
雖然責備的聲音很輕微,但是責備的語氣還是很明顯。可能媽媽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女兒的說話模式。然后母女就陷入了一種沉默狀態。
我當時特別有沖動想和媽媽說,不應該這樣和女兒說話,會對她幼小的心靈造成不經意的傷害,讓她覺得結果不好、愿望沒有滿足都是她的錯,會造成女兒的低自尊感和較低的自我價值感。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與父母觀念和價值觀的沖突,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必修功課,如何處理和父母的沖突,如何更好地成長自己,也是我們人生的成長歷程。
愿我們能正視自己成長中的那些沖突,及早地覺察和修通,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