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
“如果工資剛好夠請保姆帶孩子,應該上班還是在家帶孩子?”
百分之八十的人建議選擇出去工作。
其中有一個媽媽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
來,我們來算筆賬。
What?
小孩是一筆賬能算清的?
給你一萬筆賬,也難得算清。
小孩這筆賬,要想不虧,別生小孩啊。
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書里曾經提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無論我們多么愛孩子,從他誕生在我們身邊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在本能地提防他,本能的貪心讓我們急于保護任何屬于自己的東西,即使那東西本身可能一文不值。自從孩子誕生那一刻起,成年人的心理就被這樣的念頭控制:小心這個孩子,別讓他弄臟你的東西,或者別讓他變成一個討厭的小家伙,留神!提防著他一點!
雖然有點無情,仔細一想的確有道理啊。
嬰兒時代開始,有人因為小孩的哭鬧發明了哭聲免疫法這個詞。
避免他成為一個索要過度的家伙。
小孩大一點,便會開始計算,小孩從自己身上奪走的那部分,身形,睡眠,精力。產假到期了,帶了半年,也夠了吧。
反正小孩怎么著都會長大。
2 /
我能理解那些選擇出去工作的女人,誰不想陪在自己孩子身邊呢,不想帶娃的女人。
大概是放不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更多的是不敢在家帶娃。
首先,家庭主婦這個詞就非常不友好’電視劇里各種因為常年在家帶娃跟不上老公步伐,老公出軌的劇情。
公眾號有太多的情感文,一邊歌頌家庭主婦的不容易一邊把“在家帶小孩”和“不上進”劃等號來宣傳女人得有工作才有尊嚴。
百度搜索,家庭主婦這個詞,隨之出現的就是家庭主婦的心酸淚了。
網上有個很火的段子。
迪拜女人只花錢, 德國女人只工作, 日本女人只帶孩子, 中國女人就是超人,女漢子。你得工作,創業(微商),洗衣服做飯帶孩子,打掃衛生收拾家,伺候老公,教育子女。
這大概就是大多數女人出去工作,老人在家帶娃背后的真相。
這個時時刻刻都在進步的社會,要一個女人停下來,把自己陷入到一個冒險的境地,沒有收入來源社會保障。
《成為母親》這本書里有這樣一段話.
照顧孩子這份工作地位低下。它讓人離群索居,感覺無聊,要求苛刻又沒完沒了,令人精疲力竭。它會侵蝕你的自尊,將你同成人世界割裂開來。
就我一年半的帶小孩經驗,一個人帶小孩是真的很累。是那種吃飯上廁所都沒有自由的累。那些瑣碎的細節,帶了幾天小孩的媽媽還會想跟你多傾訴一點。那些常年帶小孩的媽媽,只想抓緊時間享受這個清靜。
3 /
很難給人建議,在家帶娃,還是出去工作。這一答案也只能從切身實際出發,自己給出正解。
我選擇帶娃,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我的娃病了。
我變得格外珍惜有他的日子。
我需要承擔一個作為母親的責任,認真細心的親自照料。
而這樣的耐心只有母親能夠做到。
我每天都會他準備豐富的食物,晚上給他講故事,讀繪本,教他認識卡片,動物,水果,顏色,蔬菜。教他運動,踢球以及騎車。
我閱讀很多的育兒書籍。
試圖更加了解這個不帶說明書不會表達不講道理的小生物。
陪他度過了秩序敏感期,叛逆期。
所以整個一年半的過程中,我放棄了自己的公眾價值,收獲的是,一個我充分了解的乖寶寶。
他能自己乖乖吃飯。
他體貼禮貌。
他認識上百張卡片。
他有安全感能自己午睡。
他做錯事情會比‘NO’的手勢,表情內疚。
干家務活的時候,總會試圖來幫忙,比如洗碗的時候把碗拿進去消毒柜。
以上所有的技能都不是天生的。
是我一點一滴教的。
最近幾年也總會聽到一種媽媽型言論“我也是個活生生的人啊。”“我首先是我自己,然后再是一個母親。”
乍一看,還挺委屈的,尤其是帶娃煩了或者家庭關系緊張的時候。
仔細一思考,這種語調,充滿了成年人的自私,類似某種矛盾現場。
無論我們是何種身份,女兒,妻子,母親,我們都是由自己“本身”經營著啊。
整個社會文化對“家庭主婦”“帶小孩的人”的確不怎么友好。
放棄自己帶小孩是一個很簡單的決定,甩甩手,以前的生活照舊。
帶小孩,是世界上最累的職業,每日忙碌于不斷的清掃,整理,24小時待命,滿足于小孩沒完沒了的需求。
同時這份工作,也充滿了風險,社會上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往前奔跑。
帶小孩的人,需要真正的把自己的生活停下來,而真正感同身受其中不易的,不是孩子的爸爸,周邊的親人,是那些同樣帶小孩的媽媽。
只有身處其中,才能明白這種幸福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