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找人給算了一卦,說我“格局”不錯,呵呵,受到表揚還是很開心。晚上靜下來思考,就想到“格局”這兩個字,聽起來這么熟悉的字眼,真正想用自己的理解把其定義下,卻發現還真是要好好追問下。
百科上說格局,格是對認知范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時間格子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內所做的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不一樣,所以說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樣。
我們經常說“格局觀”,其實通俗一點就是就是事情收益的范圍嘛,我的理解就是:
格局觀=收益寬度+收益長度。
收益寬度,就是收益空間更大,收益長度,就是收益時效更久。
真正的格局觀首先應該是,清楚自己的能力與差距,面對事物選擇的時候,能夠做出對自己收益空間更大,更持久的選擇。
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經常碰到很多事情,感覺是個不錯的機會,然后就開干了,如果你的格局小,很可能就想到我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能馬上賺的就趕緊賺。這樣到頭來就會出現即使你不擅長的你也逼迫自己去投入,最終可能既費力有沒有賺到太多,最多賺到的是辛苦錢,但更多的是打了水漂。
同樣你的格局視野如果是更大,基于收益更大更持久的原則,就明白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一起構建長久持續產生的剛需價值很重要。主動尋找合適的人一起討論,聽他們的建議,甚至邀請一起加入,真正確保每個環節的人都在在做專業的事情,力出一孔,才會讓價值最大化,更持久化。
其實還可以再舉個更小的例子,就是溝通,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為了個人瞬間的面子忘記了長期的收益,忘記了更大的收益,即使別人說對了,礙于面子也是撕逼,不同意,這就是格局小的情況。
這個世界不缺機會,不要以為自己不趕緊做,別人會追上你,如果格局小,再努力,到頭可能也是打水漂,真正獲得好機會的前提一定是更大的收益格局。
這樣看來,“執著”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字眼,有句話說,明知山有虎,便往虎山行,這不就是執著嗎?明知道自己不行,但為了吞獨食,不讓別人獲得, 也要自己扛下去。這其實就是小我,自私的體現。
要知道往往你在不專業的地方投入一個月的時間趕不上別人投入一天的效果,這都是坑。
從感性的自己,自私的自己跳出來,養成從收益格局角度觀察:
面對任何事情,選擇的依據就是收益最大化,基于強度和寬度的收益原則,清楚自己的差距,清楚更大的剛需空間,跟更多能力互補的人一起做更合適的事情,一起想辦法做的空間更大,效率更高,價值更持久。
同樣在成長過程中,也不應該只看眼前的收益,利益,裹足不前。更要看長遠的收益增長,因此果敢做出符合自己格局觀的正確選擇。
我們常說心胸,就是大我還是小我的能力,小我就是人與人的比較,大我就是事與事的收益能力,小我看重的只是自己的瞬間個人收益得失,大我則是關注自己的長期能力成長,這樣看來,之前思考的,你好我也好,你好我才好,的價值選擇,更加豁然開朗。
每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