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就是那個自己寫不出,還老對別人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女人。
直接入正題:什么叫做干貨文呢?
簡單說來就是別人的經驗、知識分享的文章。因為這些文章內含有價值的內容,對讀者有實際幫助和指導。如果說雞湯是三觀輸出,那么干貨就是知識輸出。雞湯走心,干貨實用。
在我的概念里,干貨分兩種,經驗輸出和知識分享。
經驗輸出的那系列文章基本長這樣?
《干貨貼|長期出差中如何提高幸福感?》
《普通人如何做出專業的級的PPT?》
《PS從入門到提高,親授高手之路三把斧》
《讓自己獲得自由,30歲前你應該具備的5個學習能力》
你一看就覺得,哇!一條捷徑就在面前,不走都對不起父母給的這點智商。
而知識輸出類的干貨長這樣
《一篇文章帶你讀懂GDP》
《知道5個婚姻法常識,讓你學會保障婚姻》
《課程筆記,如何通過寫作賺錢并打造個人品牌》
《食品包裝上那個小標簽又革命了,這里面藏著多少大公司的秘密?》
你一看就覺得,靠!一堆盲點等著你去掃,不努力學習實在是太看得起父母給的這點智商了。
所以無論哪一類,其實都挺吸引人的。
但事實上,很多干貨文,我并沒有全篇讀完,因為……
尼瑪!這干貨干的比老干媽還徹底。
癥狀1:太干脆
有這樣一類干貨文章,很是簡單粗暴。為了濃縮再濃縮,甩干再甩干,等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基本就剩一個大綱,一副骷髏了。如果是一個熟悉的領域,或許還能腦補還原出個大概面貌。如果遇到不熟悉的領域,這類干貨就極度挑戰智商了。
缺少實例,讓你面對一堆直接空降的專業術語無從下手。你沒有辦法從栗子里找到解釋,因為作者要么不提供栗子,要么栗子里也充滿了同樣讓人一頭霧水的專業術語。
你也沒有辦法從行文邏輯里抽絲剝繭,揣摩出那些術語的大致含義。因為全文也不提供類似“因為所以”這樣的基本邏輯,有的只是知識點“一二三四”排排坐的羅列。
終于你看到一個專業名詞后有一個括號,你驚喜的以為那是一段說明性文字,但最后發現原來作者玩了一把中英文對照。最后,你不得不承認,這篇干貨就是一份筆記,無論它的題目用了怎樣的噱頭,歸根到底就是作者整理了一份課堂筆記給你。
干貨濕寫,對癥下藥:
課堂筆記也有其存在的意義。但如果只是單純的摘抄工作,我們大可以在豆瓣短評和書摘中得到滿足。
在每一個章節后用自己的語言做本章小結,舉個例子,讓讀者感覺到你分享時的個人態度。帶入感強的文字,更容易打動人
癥狀2:太干癟
我曾經有過一次慘痛的經驗,花錢買了一堂叫做《如何成為月入三萬的文案高手》的微課,結果被那個言之無物的主講忽悠浪費了近2個小時。其實這樣的經歷我在讀干貨文的時候常常發生。
這類文章的標題往往很吸引人,例如《這樣做,國民老公就是你的了》。我抱著很大的熱情點進去,作者一上場就很有腔調的分析了十點原因,解釋為什么現在的你還沒有釣到國民老公。
不幸的你發現,10條原因你都占了。所以你開始誠惶誠恐地等著看后面的重頭戲,到底要如何釣到國民老公。然而,在這個時候作者卻只給了你三條毫無新意的建議:好好打扮自己,好好提升自己,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讓你命里的男人成為你眼里的國民老公。
我勒個去啊!那么長的鋪墊,最后換來如此干癟無趣的干貨。只怪,作者企圖用最有誠意的前戲,掩飾自己實際“能力有限”的真相。
干貨濕寫,對癥下藥:
首先把鋪墊適當脫水吧,畢竟頭重更顯腳輕不是嗎?
然后如果以你的能力,論據真的撐不過三點,那就在每點內再發展三個小點。
比如好好打扮自己里可以分,整容、彩妝、服飾搭配。
提升自己可以分職場、內涵修養、經濟能力。
而在調整心態,可以分心理學學習、尋求信仰和生活方式。
這樣,這樣你其實就有9個小論據,而且每個都能接上地氣。不會讓讀者產生文章虎頭蛇尾的,草草收尾的觀感了。
癥狀3:太干燥
干癟的空洞和干脆的刻板,歸根到底都是作者本身沒有足夠的貨。而另一類作者,明明很有一些貨色在肚子里,卻硬是給了一篇比干燥劑還干的文章。
你能看明白作者的觀點,邏輯。也能從中學習到新知識點,只可惜,你完全沒有閱讀愉悅感。你的全部體驗是研讀,而不是閱讀,就好像在嚼一本教科書。
除了不友好,零溫度的文字,這類文章的排版也相當的性冷淡。字體大,行距近,通篇圖片超不過3張,完全是在研讀論文的即視感。
我常常以為這類作者是在拒絕我這種智商的人閱讀TA的作品。因為行文里完全沒有“你快來看下去呀”的挑逗,只有“這就是事實,你愛看不看”的傲嬌。
干貨濕寫,對癥下藥:
如果是之前提到的經驗分享類干貨,濕著寫的最簡單方式就是加雞血的勵志故事。
讓讀者在雞血故事里被高昂的情緒一步步地引導著看完全文。同時,有場景感的文字,更容易讓讀者接受作者的安利。
而對于知識輸出類干貨,濕這寫的方式可以分兩種。
一種是用圖說話。
比如這段話
一堆序號,看上去是不是有點暈。但是如果配上這張圖呢?
閱讀體驗瞬間友善了很多!
方法二,往Low了寫。
我不是教你耍流氓,但你必須接地氣。這世界正經人太多,我們愛的往往是好玩的不正經人。
繼續舉個栗子,還是剛才那篇我喜歡的不正經科普文。
當寫到牛郎星和織女星的距離時,文章的呈現方式是這樣的。
好吧,我承認,我就是一個咸濕的人,只有那些濕著寫的干貨文才能吊起我的胃口。但,難道你沒有看樂嗎?
總結完那些曾經看吐我的干貨文,想著那些作者大約很多和我一樣嘔心瀝血敲鍵盤到半夜,心下開始不忍。所以,珍愛讀者,遠離三種干貨文吧!讓我以愉悅的心情,珍惜品味你在電腦里努力敲下的每一個字。
現在是嘮嗑時間!
1、我開了一個公眾號。然而并沒什么人關注。于是,我化虛榮心為動力,聽了好幾堂關于如何打造個人品牌,經營公眾號的微課。我很快有了收獲,發現了一個規律。原來干貨類文章特別受歡迎。我也想寫出受歡迎的文章,所以我專門挑了些干貨文看了遍。最終結果,我悲催的認識到除了吐槽我大約是沒有其他特長了,干貨文依舊是不會寫。
2、最近在開始練習早起。聽說前提需要早睡,于是除了今天寫推送,之前每天都在23點前準時睡著。可結果發現早上醒來的時間并沒有提早半分。回想了一下,當年減肥時的“少食多餐”我也只做到了“多餐”。
3、每個禮拜想寫什么推送挺累人的。這種累主要在于要從一大堆可寫的事情里挑一件出來,寶寶心里累。這種痛苦是不是說明我已經“才華橫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