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就是個村姑
大清早,同事小周在朋友圈里發(fā)了個老家“耍獅子”的視頻,評論下面有不少人問,是不是回老家了?小周大都回復了一個哭的表情,然后加一句沒有。
我知道她想家了。因為,我也是一樣,我從昨天晚上就不停的看老家兄弟姐妹們發(fā)的微信消息,生怕錯過每一個視頻和圖片,看他們放煙花,看他們吃年夜飯,看父輩們唱戲。
有人說,沒有父母的地方不叫家;我說,沒有父母的地方也沒有“年”。
猶記得小時候,我們家很窮,很多年貨都是母親親手準備的。沒錢買新鮮菜,母親很早就曬好各種菜干,蘿卜、辣椒、鮮波 ;提前好幾天做各種花樣的饃饃:饅頭、花卷、油餅、蕎面油圈等。
到現(xiàn)在,記憶最深刻、年味最濃的年大概就是那些最“窮”的年了。那時總是期待年30晚上早點來臨,吃過飯后,母親跟大總管一樣拿出一包糖果開始分,我們俗話叫“散年”,平常吃不夠糖果的我總能滿足一回。
那時候是真饞,過年家里來親戚,拿點餅干、罐頭之類的禮品,還沒等把親戚徹底送出門時,我和弟弟兩個人就開始往家反跑,誰跑的快誰就能搶到,等父母送完親戚回來時,我們倆已經打開吃了一半了。
那時的開心是真的開心。過年玩到天昏地暗,也不擔心回家挨罵;連著好多天不寫作業(yè)也不會有人催促;穿上新衣服,拿著幾塊年錢,去村里的戲場看戲,買上幾包瓜子或幾根辣棒,伴著塵土在嘴里嚼,美的簡直不要不要的。
02
而今,生活條件好了,父母過年也沒有那么忙碌了,好多年貨去趟集市也就準備差不多了,大家都在感嘆“年味”越來越淡了。
可即使再“淡”的年,我還是想回到家鄉(xiāng)過。
婚后這幾年,每到年關我都要糾結好久。回還是不回,朋友勸我:別回去了,路途遙遠,來回倒車,孩子受罪,路上花費的錢還不如打給父母,他們可以寬寬松松的過個年,但我最后都還是選擇回去。
搶票、請假、趕車、坐車、倒車的確很累,但是一想到三千公里之外的父母,他們在村口張望與等待的身影,我仿佛歸心似箭,義無反顧的就踏上回家的路。
回去吃一吃母親做的“懶疙瘩,散飯,漿水面”,覺得連著吃幾頓都不厭煩,母親看著我大碗大碗的吃,總是勸我少吃點,吃多了,你回去又得減肥。
我笑著說:我減肥的目的就是為了回家多吃幾口。
因為這樣的味道只有家里有,只有母親做的飯,才有記憶中的味道,才有家的味道。
和兄弟姐妹們也就過年時能見個面,聊聊天,年一過完大家又開始收拾行李準備離家了,父輩們總是把我們一個個的送上車,然后看著車在塵土中漸漸的遠去,依然舍不得收回目光。
03
由于一些原因,今年過年沒回家,心里空落落的,走在異鄉(xiāng)的街道,總感覺少了些喜慶和熱鬧,或許熱鬧的是他們,可能和我無關。
他鄉(xiāng)依舊是故鄉(xiāng),只是我不太習慣而已。習慣了了故鄉(xiāng)的風俗,習慣了故鄉(xiāng)的人情,習慣了在父母身邊過年的我,真的覺得他鄉(xiāng)過年一點意思都沒有。
母親打電話說,你給自己準備的“什么年”?我說去了趟超市,什么都有了,心里有句話沒說出口,“就是感覺沒年味”。
不在故鄉(xiāng),過年不過年的都一樣,吃的也和平常一樣,可就是沒有記憶中“年”的感覺。
城市的萬家燈火,終不敵農村的點點溫情。
四歲的女兒問我,媽媽“過年”是什么?
我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怎么給她解釋。
仔細想想,我們每年約定俗成的要回家過年,年又是什么呢?
年可能是回家的路、是團聚的歡樂、是游子的思念、是故鄉(xiāng)的情懷、是親情的港灣,是新的開始與希望!
04
他們? ? ? ? ? ? ? ? ? ? ? ? ? ? ? ?
風起時,是誰在擔心你衣襟單薄
云落時,是誰點亮你寒窗的燈
遠行時,是誰的目光追隨你漸行漸遠的背影
歸來時,是誰欣喜的臉龐溫暖你疲憊的身軀
他們是我們的父母
生活在賀家山的普通農民
他們沒多少文化
有的甚至連一天書都沒讀過
或許他們無法做我們人生道路上的燈塔和路標
卻站在我們的身后默默的為我們加油打氣
他們
寒耕熱耘,風塵碌碌
壓彎他們腰椎,致使他們腰椎間盤突出的不僅是扁擔,還有沉重的生活
他們
晨興夜寐,沐露沾霜
走曲他們雙腿,讓他們夜里疼痛難耐的不僅是山路
還有為兒女奔波操勞的艱難之路
他們
和土地與共
幾十年如一日
多少光陰黯然流失
我們都長大了
隨夢追風而去,卻把故事留給了村莊
他們都變老了
炙膚皸足,是歲月留給他們的苦澀
時光染白了他們的發(fā)髻
風沙蒼老了他們的面容
但他們
是我眼里,最善良,最真實,最可愛的人
他們熱愛生活,自建戲班子,日子開始變的悠然自得
他們擯棄保守,想唱就唱|唱的漂亮
希望他們晚年:快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