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閱讀俞敏洪老師的新作《愿你的青春不負夢想》,看書名有那么一點雞湯味,雖然一位前輩推薦閱讀,但是我卻遲遲沒有開始。直到看到這么一句話,“萬物皆有裂痕,這樣光才能照進來”,猶如驚雷夢醒,仿佛陽光穿透黑暗,不要讓害怕本身阻礙了前進的步伐,不要放大自己的弱點。弱點,有時候正是我們向前的最好動力。是啊,雖然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金無赤足,但我們卻不知道有時候我們的弱點就是我們向前的最好動力。于是我毫不猶豫購買了此書。
通讀全書,沒有華麗的文字,沒有優美的句子,但是我看出了俞敏洪老師的真誠與實誠,認真與用心。說實話,俞敏洪老師的確是一個屌絲逆襲的完美案例,所以這樣的案例就具有成功學價值。或許書中所說的我沒有經歷,所以無法切身體會。也沒有仔細閱讀書中的每一句話,所以或許以后當我迷茫無措時,可以翻閱此書,看俞敏洪老師的經歷,從中得到啟發。
關于迷茫。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卑、對前途的迷茫、對未來的困惑,書中告訴你:其實我們今天所經歷的,并無特例,所有人都曾經歷過。馬云、李彥宏、馬化騰、俞敏洪都曾是和我們一樣的青年,站在人生的路口,困惑、孤獨,但是我們必須充滿夢想與希望。
關于未來。有多少人已經下決心要變成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的人?事實上,幾乎沒有人會知道我們這輩子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俞敏洪老師提到,他現在都還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也不知道自己這輩子的終點在什么地方。從過去到現在,他沒有具體的、明確的目標。那為什么俞敏洪老師現在回如此成功,是因為對未來的期待。沒人知道最終的結局是怎樣,但我們知道階段性結局會怎樣。如俞敏洪老師,考三次高考,高考嘛,要么成功要么失敗,但是他也沒有料到自己能夠考上北京大學;在大三時,肺結核一年,在這一年俞敏洪老師每天閱讀一本書,每天背50個單詞,病愈時讀了接近400本書,詞匯量從8000多飆升到20000多,這使他成為20世紀80年代末成為中國教GRE詞匯的第一人,這個他也沒有料到;申請出國失敗,而使他熟悉出國留學流程、手續,這后來有利于他創辦新東方,這也是他沒料到的;為了攢錢出國,他決定創辦新東方,但等到攢夠錢去美國讀書時,他發現出國培訓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于是決定不出國留學,把新東方當中一份事業來做,這也是他沒想到的。
人生無法做到詳盡規劃,我們需要有階段性目標,然后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人生的許多成功,或許意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