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從來都很少關注社會新聞,甚至會以為社會新聞格調低下,進不了主流化新聞的行列。
然而我最近看教科書的時候被狠狠打了臉,深入了解之后覺得自己還是嫩的發慌。
其實社會新聞的發展空間才是最為廣闊的。
你想啊,如果你想要深入別人的內心,你就要真誠的走向別人的生活,走向別人的心靈,社會新聞在這方面會比其他離你遠的新聞更有優勢。
任何一則社會新聞都不會是孤立的事件,我們應站在理性與建設性的立場上,跳出事件過程和表面,挖掘其本質。
雖然是普普通通的事實的報道,但讓受眾掌握更多實用和思想的信息,才是社會新聞的存在必然性。
所以當我最近搜羅新聞的時候,恰好看到一個難過而又令人溫暖的社會新聞,想要談談自己的想法。
首先簡單的講述一下事件:
4月3日傍晚,江西省萬安縣一名9歲兒童和哥哥在贛江邊走路時不慎落水,恰好路過的餓了么外賣小哥曾鵬當即跳江救援,小孩被救上岸后,曾鵬卻被卷入水中,下落不明。
直至4月7日,找到曾鵬,卻確認他已經死亡。
新聞上說出事的前一天,曾鵬才剛獻過血,因為平常樂于助人更深受客戶的信任,甚至有很多人會專門備注請他送餐。
就是這樣好的一個員工為了救助他人而犧牲,痛失員工的餓了么公司派專人前往慰問曾鵬母親,給予見義勇為撫恤金,與當地民政部門共同討論善后方案。
也為悼念曾鵬,將官微logo換成了黑白色。
曾鵬的壯舉令人充滿敬意。
無數次看到這樣英勇的新聞,都會捫心自問:
如果是我的話,能不能做到將生命置之度外?
答案顯然是不能保證。
于是我永遠都在痛恨上天的不公,為什么好人反而活得沒有壞人久?
我相信天堂地獄之分,也相信這些好人們即便沒有一生平安,也能去往天堂,安詳下一生。
事件引起我的關注是因為除了見過國家降半旗致哀,自己還從未見過一家企業將logo換成黑白色來悼念員工的這種滿含人情味的舉動。
這樣的舉動讓我看到了一個好企業的人本意識與對生命的尊重。
企業肩負起了社會的責任,并將人文關懷注入到企業的血脈之中。
這樣的舉動不僅能讓員工從內心感到溫暖,更能向社會傳遞出一種正確的價值導向。
1998年12月2日《中國青年報》“冰點時評”欄目刊登了當時還是在校學生的郭光東寫的《國旗為誰而降》一文。
郭光東查閱相關資料,用法律知識和與德國案例的對比來喚醒人們對生命的珍視。
這也是我國頒布《國旗法》后第一次有人呼吁國旗為平民而降。
這篇評論文影響巨大到后來每逢有事故和災難導致大的死亡后,都會有新聞人重復這一命題,不斷呼吁“國旗為平民而降”,直至降旗哀悼,珍重生命成為大眾常識。
這篇成名作也讓郭光東成為《南方周末》的評論總監及名評論員。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現在的身份是餓了么公司副總裁。
了解完這樣一個背景事件后,一種踏實感動的情感涌上心頭。
快20年了,他的身份已經從媒體人轉變為企業人。但尊敬生命,以人為本的情懷從一而終,絲毫沒有改變。
很多時候人文關懷都是體現一個企業是否有良心和溫度的維度之一。
正如洛克菲勒家族的百年慈善傳承,一手聚財,一手散財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人生信條。
當巨大的財富出現時,太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觀念來創造更大的“財富”。
但愿中國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向慈善和社會價值看齊,以企業引領修齊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