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清明雨上

又是清明,窗外的雨淅淅瀝瀝的打在玻璃上,匯成一條條小水流慢慢墜到窗沿。

常年在外求學、工作,很多年里清明與我似乎成了極不相關的一個節日。不想在清明的前一日,媽媽突然發來一條信息:明天別忘了吃單餅卷蛋。倏地想起了老濰縣清明要吃雞蛋卷餅的傳統:雞蛋配單餅,越吃越聰明。

雖然多年沒有掃墓祭祀,我和這節日還是有關系的。

小時候對清明節沒有什么概念,只是突然某天路過公墓的時候,會發現原本有些破敗的墳塋突然添上了新土,還有了帶有新草的墳頭,看上去很是板正。老人說那叫筑土,為了防止老舊的墳塋抵不住夏天的急雨,擾了已故的人們。

兒時學到杜牧經典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時,忍不住邊學古人搖頭晃腦的吟詩,邊偷偷的想:牧童、老牛、酒家,還有微微杏花雨,該是多美的一幅畫呀,真想走進去看看!

老家人眼中,清明和寒食是同一個節日。小時候的清明節,節日氛圍還很濃。人們在空曠的場地上架起一架高高的秋千等著有膽量的人來挑戰。那時的我膽子很小,只敢在遠處看著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們在秋千上歡樂的蕩漾。印象最深的是兩個二三十歲的女人,她倆一個坐在秋千上,另一個則與她對面而立,雙腿分開放在坐著的女人大腿兩側,幾乎不需借用外力,僅憑借腿部的力量便能將秋千蕩起近乎十米高。那些日子秋千架旁總是很熱鬧,而我總是在人群之外遠遠的看著這蕩秋千的倆人,既怕她們不小心從十米的高空掉下來摔著,又怕她們掉下來的時候恰好砸到我,想來我惜命怕死的性格是從小就有的。

大一點的時候,老師開始教我們關于清明的知識。很清楚的記得二年級的清明,我們集合在學校廣場的紅旗下。那個頭發發白的語文老師用他摻雜著濃烈鄉音的普通話給我們講清明寒食的來源,講介之推的故事。那時候我不明白,為什么介之推寧愿燒死也不愿見晉文公?當然這種問題我是不敢在如此嚴肅的場合問出來的。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方式可以代替傳統的祭拜,人們開始參與網上祭拜,甚至有人在墓碑上貼上二維碼,想讓掃墓的人變成真正的"掃墓",我依然相信用傳統的方式祭奠已逝的親人,用一個鄭重的儀式表達對故人的哀思仍是最佳的方式。

又是清明雨上,愿來年我們都能回去看一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