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管二解讀
關于作者
凱利·麥格尼格爾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講師。在斯坦福大學,麥格尼格爾有兩門非常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分別是“自控力科學”和“在壓力下好好生活”。2012年,麥格尼格爾以“自控力科學”這門課程為基礎,出版了百萬暢銷書《自控力》。如今,她又將“在壓力下好好生活”這門課程中的精華內容提煉總結,寫下了這本《和壓力做朋友》。麥格尼格爾有關壓力管理的TED演講視頻,點擊量遠超千萬,迄今仍然是TED創辦以來點擊率最高的20個視頻之一。
關于本書
在本書里,麥格尼格爾從心理學研究出發,討論了對壓力的認知模式如何影響壓力管理的效果。作者認為,長久以來“壓力有害”的觀點導致人們對壓力厭惡甚至恐慌,進而造成了壓力管理的失效。因此,麥格尼格爾在書中呼吁人們改變“壓力有害”的認知,通過培養正向的壓力思維模式實現自我潛能的爆發。
核心內容
凱利?麥格尼格爾在研究中發現,人們對壓力管理錯誤的認知,導致了壓力管理的無效,限制了人們潛力的爆發。作者提出,人們對壓力的印象往往是負面的,完全忽視了壓力的積極意義;原有壓力管理的本質就是避開壓力,卻不解決根本問題。如果你想實現有效的壓力管理,就要合理地評估壓力,正視壓力的積極作用,培養正向的壓力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駕馭壓力,在困境中實現飛躍。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什么是壓力
在麥格尼格爾看來,壓力就是你在乎的東西發生危險時引起的你的反應。作者強調,壓力雖然是一種負面的體驗,但不只有負面作用。我們應該把壓力當作中性詞。壓力并不意味著個人情緒管理的失敗,它只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體驗。
麥格尼格爾在書中分享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人們對壓力感到焦慮,但常常不知道自己說的壓力到底是什么。即便是知名的心理學家,也會對壓力產生錯誤的理解。那么,壓力到底是什么?
我們先看看壓力的定義從何而來。
心理學對壓力的研究起源于匈牙利內分泌學家漢斯·塞利的意外發現。他往小白鼠身上注射了提取自奶牛卵巢的荷爾蒙,他希望通過這個實驗來研究荷爾蒙的作用。結果出人意料,小白鼠染上了出血性潰瘍,免疫系統的所有器官都縮小了。塞利試著注射其他物質,結果小白鼠們仍然出現了同樣的癥狀。最后,塞利靈光一閃,得出了結論:小白鼠出現癥狀不是因為被注射了東西,而是因為注射本身。塞利發現,小白鼠獲得任何不舒服的體驗后,都會出現同樣的癥狀。
壓力研究就這樣誕生了,塞利用“壓力”一詞指代他對小白鼠做的事情,也指代小白鼠對這些虐待的反應。推演到人類身上,塞利認為壓力就是身體對施加在身體上的任何行為的反應,而壓力會顯著地危害人體健康。
這樣的研究有什么漏洞呢?麥格尼格爾犀利地指出:那些小白鼠經歷的是虐待,很難跟人類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壓力劃上等號。塞利過分依賴實驗室動物,沒有把人類當作壓力的研究對象。因此,作者呼吁我們重新看待壓力。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壓力是否真的有害。
一直以來,健康專家告訴我們,壓力對人體健康有害。但是麥格尼格爾在查閱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后,發現損害人類心理和生理健康的,不是壓力本身,而是壓力有害這種觀念。
1998年,3萬名美國成年人接受了一項關于過去一年他們承受壓力狀況的調查。調查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壓力有害健康嗎?8年后,研究人員對參與者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在那些堅信壓力對健康有害的受訪者中,承受高壓使他們的死亡風險增加了43%。而在那些不認為壓力有害的受訪者中,承受高壓并不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數據,“相信壓力有害”可能成為全美第十五大導致死亡的原因,比皮膚癌、艾滋病和自殺奪取的生命還要多。
好了,這部分就是本書探討的第一個問題,何為壓力?在麥格尼格爾看來,壓力是人們的一種負性體驗,但它并不只帶來負面結果,壓力不過是人生常態的一部分。
二、壓力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好處
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壓力不僅無害,反而能激發人的生理爆發力,促進人的社會交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健康狀況。壓力能超乎想象地激發人的潛能,它總會重新定義我們能力的邊界。
壓力如何在生理層面激發人類的爆發力?回想一下你經歷過的壓力很大的場景,還記得當時的感受嗎?呼吸沉重,心跳得很快,精神高度緊張。人的身體在高壓狀態下會釋放出遠多于平常的能量。在高壓的狀態下,肝臟動員更多的脂肪和糖為血液加油;呼吸加深為身體導入更多氧氣,心跳加速將氧氣、脂肪和糖輸送到肌肉和大腦,壓力荷爾蒙幫助肌肉和大腦更有效地接收和使用能量,通過這些方式,你的壓力反應使你做好準備,應對面前的任何挑戰。
除了激發身體的爆發力,壓力還能明顯地促進社會交往,提升人們的溝通質量。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壓力會刺激催產素的分泌。催產素是一種男性和女性都會分泌的荷爾蒙。人類在擁抱時,腦垂體會釋放大量催產素,因此催產素常被媒體吹噓為“愛情分子”和“擁抱荷爾蒙”。其實,催產素的作用不止這些。它負責調節大腦的社交功能,最明顯的作用是建立和強化社交紐帶。當催產素大量分泌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渴望和他人連結,比如觸摸、發短信或相約一起喝啤酒;也更愿意信任他人和幫助他人,并能從關愛他人的行動中獲得滿足。
此外,催產素還是勇氣荷爾蒙。它會抑制大腦的恐懼反應,遏制身體僵硬、不知所措等本能反應。它會讓你勇敢面對平時不敢面對的挑戰。
令人意外的是,壓力還會對健康產生促進作用。沒錯,是促進,而不是危害。醫學研究表明,催產素對心血管健康十分有利。催產素能幫助心臟細胞再生,修復心臟的微小損傷。因此當壓力誘發催產素分泌時,反而幫助我們強化了心臟。這和我們通常聽到的信息大不一樣——一般認為,壓力會誘發心臟病!雖然存在壓力誘發心臟病的案例,但不是每種壓力都會損傷心臟,壓力的情況非常復雜,很難一概而論地說壓力一定是有害的。
好了,這是我們今天分享的第二個問題,壓力會激發人的生理爆發力,促進人的社會交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健康狀況。
三、如何實現有效的壓力管理
接下來,我們進入今天的最后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化壓力為動力,在困境中實現能力的爆發?答案很簡單,就是形成正向的壓力思維模式,在壓力環境中開發自我的潛能。
什么是正向的壓力思維模式?麥格尼格爾認為,思維模式就是大腦的基本認知結構,是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思維模式雖然很難直觀地被人感受到,但人們所想所做的每件事都是通過它實現的。小小的思維模式轉變,在成千上萬次的積累后,就會明顯地改變我們的狀態。所謂正向的壓力思維模式,就是認為壓力有益,它將為我們的生活質量帶來長期的影響和改善。
那么,如何培養正向的壓力思維模式呢?
壓力思維干預有三個步驟。首先,我們要正視壓力的存在,合理地定位壓力——壓力不是個體問題,人們普遍會感受到壓力。其次,肯定個體的成長性。你現在解決不了一些問題,不代表以后永遠都解決不了,沒必要為現在的煩惱太過沮喪。最后,認清壓力背后的意義,高壓力總是和有意義的事情一起出現。壓力能幫助我們突破已有成績的上限,掌握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案。壓力不是阻礙我們的絆腳石,而是我們創造輝煌戰績的機會。
一旦正向的壓力思維模式生了根,就會自動接管大腦中壓力管理的版塊,你就不需要在這方面持續投入了。那些認為壓力有益的人更愿意積極主動地應對壓力,比如他們更愿意接受已經發生的壓力事件;會積極搜集信息,主動尋求幫助或建議;進而采取措施消除或改變壓力源。而秉持壓力有害觀念的人,更可能通過逃避來應對壓力。
好了。這就是本書的第三個核心問題,怎么化壓力為動力,在壓力管理中實現自我賦能。在作者看來,解決壓力問題,關鍵在于轉變認知方式,培養正向的壓力思維模式。一旦你形成了正向的壓力思維模式,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的生活。
金句
1.壓力雖然是一種負面的體驗,但不只有負面作用。我們應該把壓力當作中性詞。壓力并不意味著個人情緒管理的失敗,它只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體驗。
2.在過去的壓力實驗中,那些小白鼠經歷的是虐待,很難跟人類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壓力劃上等號。
3.壓力只出現在你在乎的事情受到威脅時。這意味著,只要你有所在乎、有所追求,就不可能避免壓力的出現。
4.壓力能超乎想象地激發人的潛能,它總會重新定義我們能力的邊界。
5.一旦正向的壓力思維模式生了根,就會自動接管大腦中壓力管理的版塊,你就不需要在這方面持續投入了。
撰稿:管二
腦圖:摩西
轉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