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賊(學名:Equisetum hyemale L.),別稱:千峰草、銼草、筆頭草、筆筒草、接骨草、馬人參等。多年生常綠草本,高30-100厘米。根狀莖粗短,黑褐色,橫生地下,節上生黑褐色的根。地睛莖直立,單一或僅于基部分枝,直徑6-8毫米,中空,有節,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縱棱溝壑0-30條,粗糙。
喜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易生河岸濕地、溪邊,或雜草地。主產于中國東北、華北、內蒙古和長江流域各省。
藥用為木賊科植物木賊的全草,木賊味甘、苦,性平。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明目退翳、止血的功效。木賊夏季采收,除去雜質,曬干或陰干貯藏,藥用炮制: 除去枯莖及殘根,噴淋清水,稍潤,切段,干燥。切斷段。
中文學名
木賊
拉丁學名
Equisetum hyemale L.
別稱
千峰草、銼草、筆頭草、筆筒草、節骨草
界
植物界
門
蕨類植物門
形態特征 ?聽語音
大型植物。根莖橫走或直立,黑棕色,節和根有黃棕色長毛。地上枝多年生。枝一型。高達1米或更多,中部直徑(3)5-9毫米,節間長5-8厘米,綠色,不分枝或直基部有少數直立的側枝。地上枝有脊16-22條,脊的背部弧形或近方形,無明顯小瘤或有小瘤2行;鞘筒0.7-1.0厘米,黑棕色或頂部及基部各有一圈或僅頂部有一圈黑棕色;鞘齒16-22枚,披針形,小,長0.3-0.4厘米。
?
木賊
頂端淡棕色,膜質,芒狀,早落,下部黑棕色,薄革質,基部的背面有3-4條縱棱,宿存或同鞘筒一起早落。孢子囊穗卵狀,長1.0-1.5厘米,直徑0.5-0.7厘米,頂端有小尖突,無柄。[1]
主要亞種 ?聽語音
名稱
特征描述
圖片
木賊(原亞種)
Equisetumhyemale L. subsp.hyemale
體型較小,脊上有2列小瘤,鞘齒背面有4條縱棱。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陜西、甘肅、新疆、河南、湖北、四川、重慶。海拔100-3000米。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歐洲、北美及中美洲有分布。[1]
無瘤木賊(亞種)
EquisetumhyemaleL. subsp.affine(Engel.) Calder et R. L. Taylor
體型較大,脊上無明顯小瘤,鞘齒背面有3條縱棱。產黑龍江。俄羅斯、美國、墨西哥、危地馬拉有分布。[1]
木賊形狀
生于坡林下陰濕處、濕地、溪邊,喜陰濕的環境,有時也生于雜草地。常生于山坡潮濕地或疏林下。盆栽冬季需移入不低于0℃的室內越冬。
木賊喜潮濕,生于山坡、河岸濕地,喜直射陽光。[2]
分布范圍 ?聽語音
國內: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安徽、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
國外: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歐洲、北美及中美洲等也有分布。[3]
栽培技術 ?聽語音
孢子繁殖:采下孢子后立即播于土壤表面,稍覆土保持濕度。分莖繁殖:將根莖切成3-6cm長的節段,栽于土壤中,覆土4-5cm,常澆水,很易生根成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