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很大一部內容,是對情緒的管理。說到情商修煉,我們就得先弄明白情緒這個詞。
? ? ? 1、什么是情緒?根據譚春虹的《EQ情商》,情緒就是現實條件與個人愿望或意愿一致或不一致,我們主觀所覺知到的身體發生的生理反應。簡單的說,就比如我們的喜怒哀樂恐。
? ? ? 2、情緒狀態是指在某種事件或情境的影響下,在一定時間內所產生的某種情緒,其中較典型的情緒狀態有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 。
? ? ? 1)心境是指人比較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心境具有彌漫性,以同樣的態度體驗對待一切事物。心境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與失敗、人際關系是否融洽、個人健康狀況、自然環境的變化等,都可能成為引起某種心境的原因。
? ? ? 2)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爆發性的、為時短促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狀態通常是由對個人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慘遭失敗后的絕望、親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極度悲哀、突如其來的危險所帶來的異常恐懼等等,都是激情狀態。
? ? ? 3)應激是指人對某種意外的環境刺激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人們遇到某種意外危險或面臨某種突然事變時,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動員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選擇,采取有效行動,此時人的身心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就是應激狀態。
? ? 4、 情緒的維度是指情緒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如情緒的動力性、激動性、強度和緊張度等。這些特征的變化幅度具有兩極性,即存在兩種對立的狀態 。
? ? 1)情緒的動力性有增力和減力兩極。一般地講,需要得到滿足時產生的積極情緒是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動能力;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產生的消極情緒是減力的,會降低人的活動能力 [1]? 。
? ? 2)情緒的激動性有激動與平靜兩極。激動是一種強烈的、外顯的情緒狀態,如激怒、狂喜、極度恐懼等,它是由一些重要的事件引起的,如突如其來的地震會引起人們極度的恐懼。平靜是指一種平穩安靜的情緒狀態,它是人們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時的基本情緒狀態,也是基本的工作條件 。
? ? 3)情緒的強度有強、弱兩極,如從愉快到狂喜,從微慍到狂怒。在情緒的強弱之間還有各種不同的強度,如在微慍到狂怒之間還有憤怒、大怒和暴怒等。情緒強度的大小取決于情緒事件對于個體意義的大小? 。
? ? 4)情緒還有緊張和輕松兩極。情緒的緊張程度取決于面對情境的緊迫性,個體心理的準備狀態以及應變能力。如果情境比較復雜,個體心理準備不足,而且應變能力比較差,人往往容易緊張,甚至不知所措。如果情境不太緊急,個體心理準備比較充分,應變能力比較強,人不緊張,因而會覺得比較輕松自如 。
? ? ? 5、詹姆斯-蘭格理論:刺激引發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產生生理狀態上的改變,生理上的反應導致了情緒。一些實驗支持了這一理論,例如人為操縱受試者的表情,受試者可以感受到相應的情緒。這些實驗也被應用在治療中,例如大笑療法、舞蹈療法。
? ? ? 6、坎農-巴德學說(情緒生物學理論):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神經沖動,通過內導神經,傳至丘腦;再由丘腦同時向上向下發出神經沖動,向上傳至大腦,產生情緒的主觀體驗,向下傳至交感神經,引起機體的生理變化,如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內分泌增多和肌肉緊張等。使個體生理上進入應激準備狀態。例如,某人遇到一只老虎,由視覺感官引起的沖動,經內導神經傳至丘腦處,在此更換神經元后,同時發出兩種沖動:一是經過體干神經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到達骨骼肌和內臟,引起生理應激準備狀態。二是傳至大腦,使某人意識到老虎的出現。這時某人的大腦中可能有兩種意識活動:其一,認為老虎是馴養動物,并不可怕。因此,大腦即將神經沖動傳至丘腦,并轉而控制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活動,使應激生理狀態受到壓抑,恢復平衡;其二,認為老虎是可怕的,會傷害到人,大腦對丘腦抑制解除,使植物性神經系統活躍起來,加強身體的應激生理反應,并采取行動盡快逃避,于是產生了恐懼,隨著逃跑時生理變化的加劇,恐懼情緒體驗也加強了。因此,情緒體驗和生理變化是同時發生的,它們都受丘腦的控制。
? ? ? 7、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情緒的評定興奮學說: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協同活動的結果,大腦皮層的興奮是情緒行為的最重要的條件。她提出情緒產生的理論模式是:作為引起情緒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通過內導神經上送至丘腦,在更換神經元后,再送到大腦皮層,在大腦皮層上刺激丨情景得到評估,形成一種特殊的態度(如恐懼及逃避、憤怒及攻擊等)。這種態度通過外導神經將皮層的沖動傳至丘腦的交感神經,將興奮發送到血管和內臟,所產生的變化使其獲得感覺。這種從外周來的反饋信息,在大腦皮層中被估價,使純粹的認識經驗轉化為被感受到的情緒。
? ? ? 8、情緒三因素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對于特定的情緒來說,有三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縮、呼吸急促等;第二,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第三,相應的環境因素。一個情緒工作系統包括三個亞系統:一是對來自環境的輸入信息的知覺分析;二是在長期生活經驗中建立起來的對外部影響的內部模式,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期望;三是現實情景的知覺分析與基于過去經驗的認知加工間的比較系統,稱為認知比較器,它帶有龐大的生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激活機構,并與效應器官聯系。
? ? ? 9、情緒三因素,延伸出了情緒ABC理論。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根據情緒ABC理論可以形成情緒療法。
? ? ? 10、一般的情緒調整法
? ? ? 1)用表情調節情緒,有研究發現,憤怒和快樂的臉部肌肉使個體產生相應的體驗,憤怒的表情可以帶來憤怒的情緒體驗,所以當我們煩惱時,用微笑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個很好的選擇 。
? ? ? 2)人際調節,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他的社會屬性,當情緒不好時,可以向周圍的人求助,與朋友聊天、娛樂可以使人暫時忘記煩惱,而與曾今有過共同愉快經歷的人則能引起當時愉快的感覺 。
? ? ? 3)環境調節,美麗的風景使人心情愉悅,而骯臟的環境會使人煩躁。當情緒不好時可以選擇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在完美的大自然中,心情自然而然會得到放松。還可以去那些曾經開心過的地方,記憶會促使你想起愉快事情 。
? ? ? 4)認知調節,人之所以有情緒,是因為我們對事情做出了不同的解釋,每件事情不同的人觀點不同,則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我們的認知,來改變我們的情緒。比如說在為了每件事兒煩躁時,可以對事情進行重新評價,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改變我們刻板的看問題方式 。
? ? ? 5)回避引起情緒的問題,如果有些引起情緒的問題我們既不能改變自己的觀點又不能解決,就可以選擇逃避問題,先暫時避開問題,不去想它,待情緒穩定時,再去解決問題,而且有時候問題的解決方案會在從事其他事情時不經意的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