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在公眾號里說了將一個學員請出了群的故事。很多學員在后臺給我留言,說看完了很有感觸。
有一個境遇和那個同學比較接近的,也是一個木工師傅,還專門加了我的微信私聊。并且提出了一個問題:
社會階層越來越固化的今天,到底怎樣才能沖破限制,更上上一層呢?
說實話,我自己仍然是一個處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年薪也無非夠溫飽罷了,實在是沒有什么資本去談如何改變命運這樣的大話題,說出來什么道理也是貽笑大方。
但是,從一個邊陲小城出來的土里土氣的年輕人,通過自己十幾年的努力,混成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小中產階級,我覺得還是有一些經驗可以分享給那些和我一樣打拼的年輕人的。
在講如何做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如何想吧。
先來聽聽我對賺錢這件事的想法:
錢是靠省出來的,還是靠賺出來的?
從小,我爸媽就告訴我,細水長流,錢要省著點花,要學會勤儉節約。他們這么說,也是身體力行的這樣做的。
在北京公交車還是四毛錢的時候,他們橫穿北京城只需要一塊二毛錢。
如果有一張百元家樂福購物卡,他們會將物體所有價格加在一起,盡量湊成百元整數。我看過最強悍的一次,之比購物卡多出三毛錢。
他們出生在共和國最困難的時代,人生中半數以上的時間都處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有這樣的生活理念無可厚非,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勤儉節約,才將我們這一代養大成人。
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的改革,科學技術與互聯網的發展,在2000年后,我們其實已經進入到了物資充盈的時代,各項政策也放開了,雖然戶籍制度還存在,但是跨省上學,跨省開公司,純商業安家落戶的日子已經很久了。
到今年,國家甚至開始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大家自己賺錢養家糊口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還遵循著物資匱乏年代時的觀念,是不是已經開始有些不合時宜了呢?
我們來算一筆賬。
如果你月薪五千,你再省吃儉用,最大額度無非一年省出六萬元罷了。何況,人要吃飯穿衣,住店坐車,怎么可能一分錢不花。
但是如果你月薪一萬,這時你就算是按照五千元錢的標準一分不省,全部花掉。你是不是仍然能留下六萬元存款呢?
那我們來做個判斷吧,是將精力用在對那五千元精打細算上去生活,維持每年都月薪五千的穩定生活好呢;還是該怎么花就怎么花,然后用今年這五千元提升自己的本事,讓自己明年能賺上月薪一萬好呢?
我相信如果智商沒問題,應該所有人都會理性的選擇后者吧。但是真實生活中呢?幾乎80%的人都選擇了前者,因為兩個字:穩定。
我以前水晶石教育的同事,月薪一萬,明顯在現在的北京已經開始算是沒有啥競爭力的收入了。但是就是遲遲不愿離開,覺得外面風險太大,自己可能還賺不到這個數。命名有一個和他一樣能力的我在外面給他示范,仍然無法讓他動搖,原因就是沒有安全感。
去年過年回家,和一些小學同學聚會。和我同齡的一撥人,只有三十多歲罷了。卻為了2500元的月薪,甘愿在一個死氣沉沉的國企忍耐著。據說是因為五險一金啥的,還是因為輸入穩定。
我表示很難理解。難道去菜市場擺個攤買菜,賺不到2500元嗎?那個需要什么技術嗎?無非就是簡單的賺取差價而已啊,除了辛苦一點,卻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為什么不呢?
好了,不抱怨了。如果你認同我的觀念,那么我們就來聊下一個話題了,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改變的原因,因為他們想不明白:怎樣做,可以讓自己的收入翻倍?
剛才計算假設是在你可以讓自己的薪資翻倍,才能成立的。如果做不到,那一切就是妄念。
讓自己的月薪收入翻倍很難嗎?
注意,這里我說的并不是讓你做到年薪百萬,千萬或者達到那個所謂的小目標“一個億”。
僅僅是明年的收入比今年提升一些就好。
先來說說我吧
2003年時,我大學畢業,沒啥技術,月薪大約3000左右
2004年,學會了一點點技術,月薪大約4000-5000左右
2005年,我當了項目經理,進入全新領域,一年的收入均下來沒有提升,還是5000左右,但是干的內容完全變了。
2006年,去外地給公司開設分基地,月薪漲到了7000
2008年,會總公司任教,月薪漲到了9000
2010年,成為頂級教師,收入到了12000
通過六年的積累和改變,現在的收入差不多又翻了一倍。還不是很多,只是勉強溫飽罷了。
但是,你可以看到,每年我都在努力,去讓自己的收入比前一年多一些。列出來的部分基本上都是靠打工可以賺到的。
怎么做到的呢?無非就是讓自己的技能提升,從而讓自己比前一年更具有價值罷了。
沒技術,學習技術,有技術了學習管理,學習口才,學習演講,學習營銷,學習銷售,學習接觸互聯網,學著讓自己的認知升級。
在現在的社會,我一沒有權利,二沒有財力,三沒有勢力,我能依靠的只有努力。只有去相對干凈的大環境拼命。
沒指望這輩子能過上富豪的生活,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罷了。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是一個屌絲出身,但是家里已經供你完成了學業,那就來一線城市拼命吧,這是最公平的地方。
那有些同學可能會說,老師我沒上大學,我沒有啥專業技能。但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怎么做啊!
來兩碗雞湯你先品品,有沒有毒,自己定。
賣酸菜的故事
這個故事來自小高姐的閨蜜。她們小區就在北京酒仙橋附近,因為是北方人,喜歡吃口東北的腌酸菜。恰巧,在他們小區門口就有一個買酸菜的小伙子,我在她家吃過一次,味道確實很地道。當時在飯桌上,我們聊他的收入大概能有多少,她說一周也就能看到他一次,平時要想吃還買不著呢。她母親在旁邊說道,我就不愛吃酸菜,也就是你們買吧,人家誰買啊。
當時我就簡單的算了一下。他們住的那個小區一層大約是三個單元六戶人家,一棟樓大約二十層,那么每棟樓就是120戶。這個小區大約有十棟樓,那么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如果住滿,這個小區大約會有1200戶人家。
那個小伙子的酸菜基本上是盒轉限量的。一盒就幾斤,一天只出30-50盒。大家算算這個比例吧。1200戶人家,30-50盒酸菜,呵呵,不到一個上午就買完了好吧。
我把我的想法說了一下,阿姨也是一愣,想想也是,還真是挺容易賣的。
可是我的思維并沒有停止,為啥一周只能看到一天呢?她閨蜜說,一次上班的路上,在東四環邊上的一個小區門口也看到了他。所以我們推測,他可能一周七天是在七個不同的小區售賣。
我又問了一下價格,一盒大約是20-30元,合下來好像比買袋裝的酸菜貴一兩元錢而已。但是味道上差別就大了。所以買他的酸菜的人還蠻多的。
如果按照每盒20元算,一天賣50盒,日流水就到了1000,一周出攤六天,一個月按四周算1000x6x4,月流水兩萬四了吧。刨去白菜腌制的成本,小兩口一個月剩下一半作為利潤我覺得問題不大。
這樣的推算肯定不精準,但是大概不會差太多。
那么,他有什么技術呢?可能就是在老家爸媽教他的腌酸菜的技術而已。他需要占領多大的市場呢?如果按照一個電動三輪車的運輸范圍算,可能只需要東四環到東五環這樣一個五公里半徑的范圍就足夠他們生存了。
大家衡量一下自己的收入,提升到和他一樣,很難嗎?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再來一碗雞湯:
做木工活的小伙子
這個是我以前的合伙人給我講的。說他家打家具時,認識了一個小木工,手藝特別好,據說是祖傳的木工手藝。
當時我的合伙人問他,一個月能賺多少,他說也就是3000元,因為他剛進城沒有門路,只能跟著他叔干。他叔是個裝修的工頭,每月只給他開這么點。其實為了打這個家具,我合伙人花了將近8000呢,據說還是相當便宜的。可這個小伙子賺的卻那么少,而且這只是這個月的一單活而已。
我合伙人,就留了小伙子的電話,當時還沒有微信。
后來一個朋友家也裝修,合伙人就把這個小伙子介紹給了這個朋友,讓他自己獨立接了這個私活。小伙子木工手藝確實好,用過的都贊不絕口。
2013年時,我的合伙人再聯系這個小伙子時,他已經是月薪兩萬的小手藝人了。他自己建了一個微信群,將所有的客戶都加進去。里面其實也只有五六十人。但是都是他做過的客戶,是不是的給他介紹一道兩單。現在,他自己已經做不過來了,招了兩個小工給他打下手。他不用去銷售,口碑的活就做不過來。
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這兩個故事,我要說明的是什么呢?
第一個小伙子,肯定要勤奮,要有腌酸菜的手藝。第二個小伙子木工一定要做的真的好才可以。
我是說要有一門手藝嗎?是的,手藝很重要,你總要做到你那個行業前20%才會有機會。
但是比手藝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我相信大家都經歷過,你加周邊是不是有些路邊攤是常年在一個地方擺攤的?他們可能買的是煎餅果子,可能是炸臭豆腐,可能是烤魷魚。他們只在那一個地方買,有考慮過不同的時間去不同的地方賣嗎?有計算過每個小區的銷貨能力嗎?有意識的饑餓營銷嗎?而那個買酸菜的小伙子將這些都想到了。
再說一下,你木工手藝好到讓客人欣喜若狂嗎?還是做成行活,一錘子買賣呢?微信群已經出現好幾年了,你有沒有想過用這個來維系你的客戶呢?當他們想要推薦別人來你這的時候,他們猶豫嗎?信任你嗎?
其實,這些都是觀念上的。多想一步,就會擺脫一大片所謂的競爭對手。
16號那天我在大學同學家幫他做新房的規劃,我們倆聊到這樣一個話題,他是一個設計師,這兩年他越來越累,因為回頭客太多,他已經忙不過來了。我說為啥不分出去,他說分了,沒有一次能達到他想要的效果,他給的薪資并不低,但是就是找不到靠譜的人。
其實我給他簡單的列了個數字,他就明白了。
我先問題,客戶為啥愿意找他做,他說因為每個項目他都像是在做一個個人作品,他會先和客戶深聊,然后理解到客戶的認知,理解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客戶會請他把他的理解分享給自己的員工,說這就是客戶想要的。理解到,客戶自己的手下都不如他的底部,這樣的設計怎么會不好。
可現實生活中,很多在公司打工的人,是將所有的項目都當成活,這個活我用那個套路來完成,賺多少錢。僅此而已,費勁心理給客戶解決問題,哪有那個時間啊,再說了,憑啥賺到錢也是老板的,和我有個毛關系。
所以這件事就簡單了。比如有10個客戶。其中有3個追求品質,其他7個追去價格便宜。而有20個設計師,其中只有1個像我同學這樣,剩下的19個基本上都是做行活的。
那這說明些什么呢?
市場上的大環境是,19個設計師滿足那7個只要求價格的客戶,錢壓得越來越低,利潤越來越少,19個設計師在打價格戰。得出的結論是市場太差,這行完蛋了。
而市場上的小環境是,1個設計師滿足著3個追求品質的客戶,他都找不到幫手。然后客戶覺得找不到人做,因為在他們看來另外的19個人都是垃圾,不是設計師。得出的結論是,市場活很多啊,做不過來啊!
所以,想要你的收入翻倍,我的建議是以下幾點:
一、認知升級,多看書,多思考,去尋求玩法。跳出世俗的認知,另辟蹊徑。
二、本職技術要過硬,你總要有一個核心競爭力的東西能進入業內的前20%(比例越小越好)
三、在本職工作做好的同時,開辟更多得維度。(這部分今天沒說,明天繼續)讓自己的綜合競爭力加大。
時間原因,結構有些散,前言不搭后語,好在都是我最近想的一些內容。就當隨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