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書當時買來是興趣使然,卻沒有細細去看,翻看幾頁之后就無疾而終了。忘記當初為什么要買德芬的書,也許是封面很吸引我,又或者說是扉頁上的文字直擊人心。塵封許久之后再看,會發現比之前更容易看進去了,能夠靜下心來去看去思考去反思,這或許就是成長吧!
德芬的文字具有自愈力,或許之前不太理解,只知道第一本《遇見未知的自己》草草結束,沒有任何思考,小說類型的文字看的很粗淺。因為整理,偶然翻出來的這本《遇見全新的自己》封面是放風箏的小女孩,背靠著一棵小樹,背景是黃色的沙漠或者麥田。這樣的畫風配上這樣的文字有些像小清新的幾米風,大面積的金黃色,是豐收,是成熟,還是其他……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一句話道出了這本書所想表達的。
1、快樂是一種選擇
“生活是我們自己在過,我們必須體會到這點,為自己的生活和快樂負起責任。我們想要快樂,第一步就是要和我們的生活和睦相處,不去抗拒它。我們會對外界的人、事、物感到厭煩,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厭煩,我們失落了與真實的自己的聯系。”
很多時候我們都明白生活是自己的,但是往往分不清生活與生活情境。生活是美好而又如實存在的不會因為任何事物而發生改變,生活中的情境會讓我們感到失望和痛苦。很多時候,自己的快樂是從外界所找尋的,關注點往往在外面,會從某個具體的點來體會到快樂,但是這樣就忽略了生活的本身,不能與生活和睦相處。坦然的面對和接受生活,用一顆平靜柔和的心面對生活情境,用智慧來改變它。
“試著在生活中回到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跟自己在一起。當逐漸把眼光從外界收回到自己的身上時,會發現內在的力量逐漸累積、增長,跟自己的關系逐漸改善。”
從心開始,為自己負責,接受不快樂,不完美。
“順其自然地接納,別問為什么。為什么其實是一種受害者的心態。問這個問題,只會讓自己繞得更深,很難出脫。碰到不喜歡的事情時,接納它,面對它,處理它,自在安心!”
為什么,基本上是自己的一個慣性思維,遇到問題就會下意識問為什么,這樣確實是站在一個受害者的角度去看問題,當問為什么的時候,實際上也把對問題的關注點轉移了。試著嘗試不去問為什么,去接納,處理就會有不一樣的情況出現。一般碰到不喜歡的事情時,第一反應就是抗拒,不喜歡。事實上這種不舒適感會持續很久,或者說下次遇見類似的事情時又會出現,逃避抗拒并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只有面對,解決才是最佳途徑。自在安心是最好的狀態。
“任何能丟掉自己不實身份的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限制和妨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我們往往會被自己的想法念頭所控制,常常陷入自己的想法中,自己的念頭想法常常導致自己不快樂、痛苦。當沒有這些想法時,人往往是自由的,快樂的。不過一個想法,不被想法束縛時是最輕松自由的。
“記住每一件發生的事情都是一個禮物”每件事情出現,我們要正確看待。哪怕包裝慘不忍睹,只要耐心打開,就會發現其中的美好。
活在自己的念想中其實是一件很不好的事。就像學車,自己拖拖拉拉的導致要過期,考試之前就有一種不太好的心態,練得不算糟糕,反正給自己的念頭就是反正快過期了過不過沒關系,到考試前夕帶有一些小期待,希望能夠通過,當一匹黑馬。可是考試時沒有由來的緊張,第一把未過的時候,心態完全放平了,第二次還是在同樣的地方壓線。面對結果,雖有不甘只得全盤接受。畢竟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今天的結果。考完出來突然間松了一口氣,之前種種煎熬總算告一段落。想到了結局,沒有想到如此的過程。放下也是一種美好,大不了在重新開始,心安即自在!
2、找出“我是誰”
以下三段話,出自《智慧的心》
“每當我們執著于自己的身體、心智、信念、角色以及人生處境時,我們便會創造某種自我感。這種認同在我們把自己的情緒、念頭及看法緊抓不放,當成自己的時候,就會無意識地一再發生。”
“你每天都會檢查自己的物資是否充分——會去看冰箱的食物夠不夠。那你何不檢查自己看待事情的心態?要知道,審視自己的心靈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
“我們認同自己某部分的經驗,將那些感覺、信念、內在的對話與經歷都當成'我'以及'我的'。一旦產生這種認同感,便會產生狹隘的自我觀念,造成我與他人分離的幻象。”
我們在受害者牢籠里面待的時間愈長,就愈不快樂。時時調整,面對,才有可能擺脫受害者牢籠,你會發現情緒會越來越少。
2、好好愛自己
“會痛的不是愛”
“我們太多次地以為那個讓我們感到空虛的事物是外在的,因此一直在外徒勞無功的尋找。如果你愿意反觀自身,回到自己的內在,陪伴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你會發現,你的內在空間加大了,內在力量增強了,而你的外在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我們總覺得別人過得比我們好,總覺得別人看起來好像都很快樂。”
幸福快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不用艷羨他人,審視自己的內心,做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