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手機被兩個“人大畢業生”連續刷屏,一個是伍繼紅,另個一個是劉強東。
今天(6月2日),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向人民大學捐贈3億元,設立中國人民大學京東基金,且全部是現金的方式捐贈。
幾天前,另一個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伍繼紅的悲慘遭遇刷屏朋友圈,引來一片唏噓。她是劉強東的學妹,比劉晚兩年進入人民大學?,F在的她生活在偏遠山村,已是六個孩子的母親,畢業19年,人生遭際呈“斷崖式下墜”,如今赤貧如洗。
同是人大畢業生,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雖然人生遭遇各有不同,個體差異、條件差異等因素都會影響人生的走向,但細查二者經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價值觀不同。價值觀影響決策、影響選擇、甚至影響每一個小細節的行為應對。
“想進事業單位,當跟班”
伍繼紅的凄慘遭遇被傳媒曝出后,引起人大校友關注和唏噓,她當年的班主任和同學則到江西修水一自然村探望她。并希望她歸隊,“把專業拾起,好去檔案館工作”。伍繼紅承諾要重新開始,但她對“鐵飯碗”仍有特殊的情結,“想進事業單位,當跟班,跟著那些領導,成熟的、有魄力的人……”
伍繼紅,心心念念還是想進畢業時曾多方努力想進入的檔案館類事業單位。那一年,大學生畢業已不包分配需要自己找工作,跑過北京、天津的一些檔案館,均未被錄用,她離事業單位最近的一次是,海淀區檔案館一領導層答應其去上班,但因遲疑了一天,機會被同學搶走了。
在那個年代,檔案學院畢業的學生想進事業單位有情可原,畢竟專業對口。但不斷碰壁后,伍繼紅執著執拗地往這條路上走,考研失敗、考六級也失敗,考公務員再次失敗,一系列的失敗打碎了她夢想中的“鐵飯碗”。畢業后回到戶籍所在地廣東,迫于生計,進了一家教育軟件公司,之后便是顛沛流離的在福建、順德等地干買體力的活計,經歷了第一次失敗的婚姻后,生活每況愈下,之后嫁給現在的丈夫——一個只讀到小學二年級的男子。
從伍繼紅仍想進事業單位這一點看,她其實一直生活在進事業單位的失敗中,雖然后來迫于生計壓力,進企業、進工廠,但她那顆期待“鐵飯碗”的心仍未走出失敗的陰影,并懷有對事業單位安穩的極度渴望。
然而,時移世易,曾經錯過的安穩早已成昨日黃花,一去不復返了。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這不是校友的幫助能夠解決得了的。即使劉強東如此豪富,只能就急,也救不了窮。
“不向家里要一分錢”
反觀同樣是農村苦孩子的劉強東,1992年懷揣著鄉親們湊來的500元錢和76個雞蛋赴北京上大學,并立志要開始獨立生活,不再向家里要一分錢。于是,大一開始就頻繁兼職賺生活費。大三時買了“大哥大”,那時絕對是少見的奢侈品,還買了“人大第一臺學生機”;大四時竟斥巨資20萬盤下學校附近一家餐廳,但最后虧了20多萬。
愛折騰,不安于現狀、不按部就班。這樣的劉強東畢業后去外資企業干了兩年之后,去中關村租了一個柜臺,名字叫“京東多媒體”,售賣刻錄機和光碟。這就是京東商城的前身。按部就班、朝九晚五已經無法束縛那顆經歷了生意洗禮的心。
如今,這個愛折騰的人大學子,向母校捐資3億元,主要用于通州校區建設、社會科學發展等。
對比伍繼紅和劉強東的經歷,可能有無形中的命運作祟,但最為關鍵的是做出選擇時的價值觀,靠自身能力、闖勁,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掌心的劉強東成功了,而一心想著進安穩的事業單位的伍繼紅則走上了事與愿違的人生囧途。
選擇很重要,做出選擇的出發點則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