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繼續說高普尼克的《園丁與木匠》。上周我們講了六歲以前幼兒的成長,這一講的主題是從六歲上學到青春期之前,孩子大腦發育和學習方式的變化。
人人都知道上學重要,但是對兒童腦發育的知識,一般人了解的太少了。這可能也是因為這些知識才剛剛研究出來。
你知道人的一生中,大腦最理智、最平靜是什么時候嗎?你肯定想不到,答案是八歲。
六歲以后,青春期以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六歲以前兒童的大腦特點是混亂,而進入青春期之后,大腦會再次變得混亂,甚至瘋狂。兩者中間的這段時間,大腦非常平靜。
這段時間很適合學習。
1.學習模式的轉換
我們前面講了,六歲以前幼兒的主要任務是探索,現在我們把這種學習模式稱為“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通過模仿、聽講和玩,孩子們盡可能地探索周圍的世界,不設限制。幼兒最需要學習的是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怎樣運行的,周圍的人都在想什么。
六歲以后,發現式學習仍然在繼續,而且達到更高的水平。
比如說關于東西,兒童在這個時期不但知道體積和重量,而且有了“密度”的概念。而關于人,兒童的一個重要認知,是開始理解死亡。你要問四歲的小孩死亡是怎么回事,他可能以為人死了就是從一個地方去了另外一個地方。但是六歲以后的孩子就有一點知道死亡是什么了。
他們開始理解一些復雜的情緒,比如為什么有時候人會又高興又難過。如果不同的人告訴他一些矛盾的說法,他不會困惑,而是自己去做出判斷。與此同時,玩,還是那么重要。
但是這時候孩子有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高普尼克稱之為“掌控式學習(Mastery Learning)”。
掌控式學習就是要熟練掌握專項技能。掌控式學習要求刻意練習,要練到不用想就能使出來、快速高效的自動化程度。漢字的讀寫、加減乘除的計算,都是掌控式學習。
發現式學習是探索,掌控式學習是收獲。這兩種模式的次序很重要,因為這是大腦的成長機制所決定的。
六歲以前的幼兒隨時能被任何東西吸引注意力,他自己判斷哪個有意思就學哪個。而六歲時的大腦前額葉皮質開始要求更大的控制權,它將逐步接管整個大腦的其他部分,這意味著注意力變得可控,小學生能夠專注地學習某一個知識。
六歲以前的大腦可塑性是最高的,六歲以后大腦就開始不容易改變了。幼兒大腦靈活多變,現在的大腦開始有效率了。高普尼克認為兒童大腦的創造力,從這一刻開始是下降了。
從內部硬件角度,以前的很多神經連接現在消失了,就像是一棵樹被修剪了一樣。剩下的那些經常使用的神經連接會加強!如果我們把神經連接想象成電線,現在有些重點線路的外面被包上了一層皮,就好像是電線外面的塑料皮 ——
這層皮叫“髓鞘質(myelin)”,有點像是香腸,是一節一節的。髓鞘質的作用也正像是電線的塑料皮一樣,保護神經連接不漏電,能讓信號更強更準確。
如果你以前聽說過刻意練習的理論,你會立即明白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技能的專業化。經常使用的神經連接被固化,這個技能如同像肌肉一樣長在了你的大腦里。
幼兒的大腦看見街頭牌匾上的字也許以為那是一幅畫,能產生各種有趣的聯想 —— 而固化的大腦看見字就只想到字的抽象信息。從實用角度看這當然是巨大的進步,識字已經自動化了 —— 但是在一位心情不好的哲學家看來,曾經純真的雙眼,現在戴上了一副標準化的有色眼鏡!
這個轉變簡直就相當于孫悟空前往南贍部洲學藝,亞當夏娃離開伊甸園。你歡呼也好傷感也好,該來的就這么來了。
2.學徒制
其實六歲已經不小了。以前孩子到了六歲就得干活,一般是跟著父母、或者出去找個師父當學徒。
我們聽德云社的八卦,知道學徒很不好干。一開始都是做雜活,慢慢磨練了性子才能給師父打個下手,一旦犯錯師父非打即罵。可是從刻意練習的角度,打罵都應該叫反饋,犯錯都應該叫試錯,正所謂打是親罵是愛,挨打多了就學會了。以前到九歲,孩子就已經是個有價值的勞動力了。
當然現代教育體系不是這樣的。學徒制的好處是手把手教你玩真的,是實實在在地學習一項專業技能,你完全知道你在干什么。可是當你讓孩子背英文字母表的時候,他并不知道這是要干什么。
現在的孩子只在文體項目上能體驗一點學徒制的影子。你上場打球動作不對、彈琴彈錯了,教練肯定會給反饋,特別是你會參加真正的比賽和表演。
可是一般的科目,像數學、語文,就不是學徒制了。學寫生字和背誦乘法口訣只是為了考試,老師并不帶領學生從事幫人寫信或者算賬之類的謀生業務。
高普尼克開了個腦洞。如果學棒球也像現在學生學數學語文這么學,你猜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十二歲以前全都是棒球理論學習,考試考的是棒球的規則和歷史文化。在這漫長的學習中你對棒球的術語、棒球界的名人事跡倒背如流,但是你從來沒摸過真的棒球。到了中學你才開始有球訓練,到了大學你才開始練配合……一直等到研究生二年級,你才第一次上場比賽。
有這么訓練棒球運動員的嗎?可是我們現在訓練科學家就是這個方法。過關斬將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才算當上了學徒,結果老板一看除了考試啥也不會。
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無奈。今天的科學實在太難了,高中生進物理實驗室也幫不了什么大忙。
離開了學徒制,今天的孩子在課堂上學的很多東西是不自然的。孩子不知道為什么要學這些東西,他們在很長的時間里根本用不上這些知識。
所以他們要想學得好,必須投入極大的專注力。
3.專注力競賽
本來六歲以后大腦的發育就是會變得更加專注,已經為學習專業技能做好了準備,搞一些要求專注力的活動沒問題。但是現在學校對專注力的要求已經超過了自然水平,小學生要調用的專注力已經比大多數成年人在工作中的專注力還高。
可孩子是多種多樣的,有些小孩天生沒有那么強的專注力。
如果你的職業選擇是獵人,那你根本不需要很強的專注力,你反而應該避免過分專注,得時刻對周圍環境保持機警。但是學校教育可不培養獵人,學校要求孩子必須能把專注力放在老師講的東西上。
你甚至可以說,現在的學校很大程度上是專注力的競賽。哪個孩子專注力強,他學習成績就好。
結果獵人式的人才在學校里就成了落后分子,甚至成了病人!有研究表明美國政府把標準化考試推行到哪個地區,哪個地區的兒童多動癥診斷率就顯著提高。
咱們中國現在既不流行兒童多動癥也不流行用藥物控制專注力,我們覺得孩子學習不好是性格問題,不是生理問題。但是美國人民更相信醫學手段。我兒子有兩個同學,我看著非常正常,他們的家長私下告訴我們他們在吃藥治療兒童多動癥。這種藥短期也許有效,但是有副作用,而且長期看來不能真正改善大腦的專注能力。
中國家長也搞軍備競賽,而美國家長可是連生化武器都用上了。我個人認為政府應該像禁止運動員使用興奮劑一樣禁止專注力藥物,甚至應該在每次考試之后搞藥檢。也許將來會有這樣的規定。
| 由此得到
兒童在六歲左右會經歷一次大腦發育的變化,使得他們從發現式學習模式向掌控式學習模式轉變。本來這個時期最合適的學習方法是傳統的學徒制,但現在在學校教育體制下,專注力成了最重要的能力。
| 家長能做什么
你是不是有點覺得現代教育體制是對兒童的摧殘呢?其實也不一定,這種教育能培養復雜的人才,是過去學徒制比不了的。義務教育實行的一百年間,人的智商提升了很多。
發現和掌控,探索和收獲,機警和專注,這些都是矛盾。沒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方法能調和這些矛盾,每個人只是根據自己情況取舍而已。
但不管怎么取舍,首先你得尊重大腦生長的規律。六歲以前適合發現,六歲以后才適合掌控。大腦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兩三歲就強迫認字背唐詩,這不是拔苗助長嗎?所以我們一直強調六歲以前主要任務就是玩。
六歲以后玩仍然很重要,但學校里開展了一場專注力的競賽。如果你家小孩專注力天生很強,那恭喜!
六歲以前其實也可以為這場競賽做一點兒準備,不過高普尼克的建議可不是三歲開始認字背課文,而是讓孩子在上學之前就多接觸書籍,多和孩子對話,讓他提高詞匯量。這樣他上學遇到這些東西的時候,就能感覺更親切一點,就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僅此而已。
而如果想讓孩子在學校取得成功,六歲以后是專注力訓練的好時機。現在是時候下點功夫認字背課文了。
但是你永遠避不開那些矛盾。過度的專注力訓練會讓孩子的創造力進一步下降,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只會專項技能的普通人才,也可能成為只會考試的人,甚至成了只知道聽話的機器!
所以這個世界哪有萬無一失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不過多玩可以中和專注力的危害,我的建議是讓孩子盡可能保留一點六歲以前那種赤子之心。
不過就算你不讓玩,孩子也不會這么一直專注下去……青春期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