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是在周末的上午,我一邊在廚房里準備著菜蔬,一邊把娃爸拉到旁邊陪聊。周一到周五站在這個地方準備飯菜的都是他,所以,在周末,他最愜意的事就是拿部手機半躺在床上看電影,可是我有時候連這一點愜意也要剝奪。
“為什么日子日復一日,都是這般摸樣?”我以近乎無聊的方式詰問了一個哲學問題。
“那你想要哪般?”陪聊者諾耶我。
“每天不是早出晚歸地上班,就是周而復始的帶娃做家務。”我幽幽道,心里邊躺倒著一個葛優大爺。
“誰的日子不是這樣過呢?你問問你的那些同學閨蜜朋友們。”陪聊者正色道。
“啥時候是個盡頭啊?”
“你這話真可怕”
“我想離家出走。”
“走到哪里去?”
“去流浪...”
在滿嘴跑火車的狀態下,一頓午飯也就快做好了。
這種輕度發神經狀態每個月總有那么一兩次,娃爸早已習慣并毫無違和地配合著我演下去。在這嬉皮笑臉之間,我卻感覺得到對生活去輕抱怨,實際是內心深處對于“時光流逝而不能使我心安”的一種焦慮。
一
中國人的生活充滿煙火氣,最日常的話除了“吃了嗎”,就是“過日子”。
新婚伊始,當新人還沉浸在粉紅色甜蜜中時,長輩們便語重心長地說“以后要好好過日子了”。童話里都是騙人的,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哦,不,是從此開始了甜酸苦辣地“過日子”。
人們形容某些人生活得不好,往往也是一句“看把日子過成什么樣”,這句指責多半是對著這家女主人。
對于剛剛進入圍墻的小男女而言,“過日子”也有幾絲浪漫溫馨,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打游戲來,我下羹湯,家庭生活只不過是過家家的升級版。
可是慢慢地,隨著孩子的出生,公婆的加入,家庭關系升級,角色感加持,“過日子”便不再那么溫情脈脈,開始變成了一地雞毛。你理解什么是“產后抑郁”嗎?就是“被日子撞了一下腰”。雖然有小生命帶來的感動,但也抵不過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和與婆媳關系等帶來的躁郁。有些新媽媽們,嚴重到動不動就哭的稀里嘩啦,她們對新生活猝不及防,沒有“過日子”的心理準備。
等到順利渡過這一階段,那就是進入了角色,開始真正地操持家庭事務了。柴米油鹽醬醋茶,最終媳婦熬成婆。
二
我不喜歡這種邏輯的生活,“過日子”的女人往往以家庭為大,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了兒女,然后便盼著兒女生出更多的兒女。
我總是很好奇為什么我國婆婆們那么喜歡“生孫子”,“傳宗接代”傳的又不是她的姓氏她的祖宗,而是夫家的祖宗,她操那么個心干嘛?后來我明白過來秘密就藏在“過日子”里。因為她對這個家付出了全部的心血,這個家就是她一生的事業,她當然希望自己的事業能夠后繼有人。同理的,那種在兒子婚后還過多地干預他的生活的母親,大概也都是以上的老太太們,她認為“過日子”你們還年輕著呢,多聽聽過來人的建議吧。
《金鎖記》里的曹七巧,是典型的媳婦熬成婆的人物,她一生的榮光與青春情欲,都被悲劇婚姻和大家族生活所埋葬,等到自己當家,便變本加厲地向身邊的人(兒女們)進行壓榨。
這是時代的局限。如果她們有更多的可能性,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可以自主選擇的自由,也許會活得更開,精力就不會完完全全在婆婆媽媽瑣碎上。
現在的情形不太一樣了,很多新一代的媽媽,既能料理家庭也能在職場里升級打怪,全職媽媽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小事業,比如我的那些同學閨蜜們,孜孜不倦地做微商,每天都散發出熱情洋溢的狀態。更上進的媽媽開始重新學習,比如我敬佩的虎皮媽,在十三多歲兩個娃之后,重新考上了法學院讀博士。女人似乎更獨立自強、也更注重自我修為了。
可是私底下,縱觀我們的論壇和媽媽群,聊得最熱烈的,依然是婆媳矛盾、或者老公有小三這種狗血家庭倫理劇。
三
我總覺得“過日子”是對幸福生活的某種誤解。
劉瑜女士曾說過她對生活的兩種定義——吃喝拉撒睡那些為了維持生命基本需求的事情,是“簡單再生活”,而看一本好書一個好電影寫一篇飽滿的文章進行一場會心的對話,這些可以稱之為“擴大再生活”。她說,“我不羨慕那些買奢侈品住豪宅的人,那不過是個升級版的‘簡單再生活而已’,可悲的是,‘簡單再生活’總是擠掉’擴大再生活’的時間和精力。”
她所謂的“簡單再生活”通俗一點就是“過日子”了吧,在有精神和智力追求的人看來,這是一種沒有質感的生活。
為了逃避“過日子”的被動性命運,一直有人在挖掘其他的可能性。《情人》的作者杜拉斯有一句名言,“愛情之于我,不是一飯一疏,不是肌膚之親,而是不死的欲望,疲憊生活里的英雄夢想。”所以,像杜拉斯這樣的女人是不適宜進入婚姻生活的,她適合一直談戀愛。還有一小部分人,比如王小波和李銀河這對神仙眷侶,為了過豐富的精神生活而選擇了簡單粗糙的世俗生活,甚至不生孩子。
而作為蕓蕓眾生,我們不可能那樣選擇,我們還是蠻享受那一點天倫之樂的。
需要認清的是,“過日子”的疲憊不在于“柴米油鹽”和“屎尿屁”本身,而是在于我們面臨這種情形時狼狽不堪的“被動應對”狀態上。就是你“不得不做”和你“很享受去做”的區別。當我滿懷興趣去做出一頓飯菜的時候,和我不得不為了今天的晚飯而做出一頓飯菜的時候,狀態是完成不一樣的,前者是體驗生活,后者就是“過日子”。
如果可以在保持體驗心態上,偶爾地出離家庭俗務,每天擁有一段自己獨立的時間和空間,就是理想狀態了。
四
那么,女人還有別的選擇嗎?
沒有。
女人當自強。
進得了廚房,出得了廳堂。
啊,呸。
想進廚房就進廚房,想不進廚房也不必非要出廳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