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概念叫小集團意識,在公司團隊里很容易導致決策完敗。
這樣的現象實際上家庭里就能天天扭曲上演,極具中國特色。雖然不至于涉及很大經濟損失,但手撕感情而欲哭無淚。
團體思維,也叫小集團意識,它是指在一個高凝聚力的團體內部,人們在決策及思考問題時由于過分追求團體的一致,而導致團體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不能做出客觀及實際的評價的一種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經常導致災難性的事件發生。
以上是百度的解釋。
也就是說這個團體因為太團結,就算覺得提議有問題也不作出反對意見,以絕對支持來表示忠誠。
發生在家庭,就扭曲成為了其他人能更舒心,可以長久地一廂情愿地犧牲自己,卻忘記搞清楚自己假設的舒心是不是他人所要的。甚至演變出我的提議就是為你好也是為家好,所以你不應該反對的。
小事
周末家庭樂,商議著去哪兒吃飯。
有人建議說天氣冷去烤羊肉滋補養生,回話說熱死容易上火又惹肥肉。就此提議改去吃火鍋,這樣既能進補又不上火。正討論著得去專吃羊的肉才新鮮,有人一句不知道爺爺能不能咬得動羊肉,萬一沒煮爛爺爺只能干吃菜。于是有人提議吃不動羊肉可以涮點豬肉給爺爺嘛。大伙兒就放棄專吃羊肉的餐廳,討論去一家啥都有的。
結果是羊肉一股冰箱味兒,反而牛肉不錯。買單的時候爺爺突然蹦出來一句:好久不吃羊肉這次有吃卻不新鮮。
家庭樂策劃者的心就地冰裂。
又譬如組織家庭旅游
問:今年家里去哪兒旅游好呢?
老人家心里:隨年輕人喜歡,去哪兒都無所謂,他們愿意帶上我們就別添亂,而且有孫子們在哪兒都倍兒樂呵。
年輕人心里:好不容易哄得老人家出門一趟,得休閑點別累著。小孩子的作息時間也得顧及,同時去些能長見識有意義的地方。
結果可能愛去日本韓國買買買的沒去成,愛去迪士尼的沒如愿,選了個不痛不癢的地方以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世界,沒想到是茫茫大海幾頭都不到岸。
大決定
畢業找工作,思考就在一線城市拼一次,還是回家。能陪伴父母的時間有限、在家雖然說不是什么有權有勢但資源人脈好歹也有個基礎、再不濟也能在家呆著不用付房租不用考慮三餐。
在大城市機會多,能實現更大自我價值的概率大,就算碰壁的檔次也高大上點。
父母又天天軟磨硬泡讓回家,路給鋪好了,愿意走就是。
大城市投簡歷大海撈針,拿下的嫌低端了,拿不下的念念不忘。此時再耳朵軟點,也就收拾收拾包袱,對大城市說個再見,也算是努力了。
幾年后脫單失敗,回家受到高壓咒語喃喃幾句,很容易爆發的就是:當初不是你們老讓我回家回家,不是想著能就近能陪陪你們,我至于嗎!
獲得全場僵硬鴉雀無聲。
父母看著怒吼的孩子想:給你好的給你舒服的到頭來你卻說壓抑了自我埋沒了才華,連落了單也算到頭上;
孩子對著父母的嘮叨,心里有著剪不斷千絲萬縷的情緒,最初被依賴推著被敬畏拉著選擇了回家,最終卻醞釀出更多的憤懣。
到底是誰的假設綁架了誰?
小夫妻
把夫妻關系比喻成合伙開公司的觀點已經不新鮮了,但是相對于公司架構,夫妻關系更混沌不清;相對于公司管理,家庭瑣事上不得不多一層以“不想傷害對方”為借口的得過且過。
一旦有了下一代,更是主次毫無序位:一切為了孩子,夫妻關系的呵護可以退而求其次;為了孩子的一切,夫妻情感破解依然義無反顧地繼續在一起。
像孩子根據父母的意愿去填寫高考志愿這類就不用再累贅去說了。
以往看見的這些多發而奇葩的家庭事件,從心理學角度居然是“正常”的。畢竟它有心理學名詞在,也就代表了它的普遍性曾經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并命了名標識了概念:團體思維。
有了概念可以參考,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其實是:既然會導致不良后果,是不是也因此去改善一下家庭成員的溝通模式,不要一味靠猜猜和無厘頭假設?
這不純粹是家庭間的關心。
這不是家庭關心。
不是關心。
又或者考慮每個家庭成員的邊界是否清晰了?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這三件事邊界是否得到尊重了?
簡單例子是:孩子能不能脫單這涉及了他自己的努力和老天的時間、地利人和,這樣看來沒您老人家什么事。
而您老需要照顧的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思坦然面對任何結果。畢竟您愛孩子是純粹的,并不基于他結婚與否呀。
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