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上一周暫停了系列更新,一是因為花了大量時間在思考雜志的出路,另一方面是因為自己也有些迷惘,因為現在這樣不成系統的更新,其實既無助于自己的積累,也不能幫到更多人,所以停下來整理了所有可能涉及的資料,接下去會用比較系統、簡短的文章來覆蓋這一命題。
但原來的文章也不想再去整理,這周會補上上一周的文章和這周的文章。這兩篇是系列的兩篇,第一篇(第4周)是我思考雜志出路的結果,雖然只是基于《天下網商?經理人》,但其思考過程仍然有可以借鑒的地方;第二篇(第5周)是我拿著這個思路向很多人請教后總結的一些需要探討的地方,特別是思考的出發點,很多人可能會和我一樣犯類似的錯誤。
特別感謝幾位朋友的指點,讓我能夠厘清思路,仍然能夠奮勇向前。
以下為第4周的正文,歡迎討論:
突然萌發的想法,經理人刊,應該做成類似騰云、六度這樣的書的形式,而不是繼續采用現有的雜志形式。理由如下:
第一、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是專注。
專注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專注于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領域,而不要太過在意自己的缺點;第二層,在產品上做減法,盡量凸顯核心的競爭力。
當今天說起天下網商,你能想到什么?內容!優質的內容!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天下網商?經理人》的童鞋,每個月有至少30%-40%的時間浪費在內容之外的事情上,那么,你覺得我們符合專注這一特質嗎?
首先,雜志為了保證每期的頁數,和固定板塊的需求,記者必須去做一些填版的選題,而編輯必須去找一些填版的稿子。一方面浪費了記者和編輯的時間,因為填版的選題往往是記者采訪不完整匆匆寫作上版的選題,填版的稿子往往是編輯思考不全面的稿子,不僅不能凸顯雜志的內容特性,甚至某種程度上在拖后腿;另一方面,記者為了完成找選題的任務,常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廣泛的領域,很難在某些特定領域形成專注力。
其次,如果有一次眼動測試,我相信,雜志上部分版面的瀏覽和停留時間會非常短。第一類,資訊、摘要、讀書和iwshang精選的內容,這些在網上可以大量獲取的信息,為什么還要在雜志上獲取?第二類,已經提前在iwshang或者其他網站上閱讀過的文章,為什么還要在雜志上瀏覽第二遍?第三類,非相關實戰類內容,天下網商有一個特點,很多人常常收藏我們的雜志,因為在他們日后涉及某些新項目新業務的時候,他們常常會想起,在我們的雜志上似乎有過相關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在雜志上是零散呈現的,在iwshang上也很難完整閱讀。
再次,雜志雜志,就是很“雜”的“紀錄”(志)。在形式上,雜志需要豐富的內容和形式,不適合做專注的內容。事實上,雜志真正對外展現出來的專注形象,都建立在雜志的品牌和品味上,這需要的是細節的積累。換句話說,好的雜志需要的是從定位到內容到編輯呈現所有環節的細節處理,但是現在天網的狀態,我們在細節不甚理想的情況下,就已經把30%-40%的時間花在了細節處理上,如果要做一本理想的雜志,我們要花多少時間?
就那么幾掛人,我們花不起更多時間了!我們也不想花費更多精力了!
第二,我們的雜志出版過程和傳統的雜志有什么不同嗎?
沒有!
我們的組織結構和傳統雜志有什么不同嗎?
也沒有!
我們和新媒體有做什么結合嗎?
更沒有!
在過去“科層制”的公司治理結構下,公司所有的命令都是Top-Down,社長管理總編和總經理,總編管理執行主編,主編管理編輯部和記者,編輯負責雜志的內容編輯和呈現,記者負責采寫內容。所有的選題和內容,都要主編拍板才能操作。
但是互聯網時代潮流變化極快,按照摩爾定律,一個人的現有知識可能一年半之后就貶值一半,這個時候最了解前線炮火的人,一定不是主編大人,而是那些真正身處一線的編輯和記者。
玉關說過,互聯網時代的組織,最重要的是三點:第一是組織對個人授權,第二是組織對個人的支援,第三是組織和個人、個人和個人之間良好的信息協作。只有通過組織和個人的網狀協同,才不會出現人浮于事、事浮于人的局面。
這種組織需要的是打破主編一言而決的局面,需要的是打破層層向上的內容編輯體制,需要的是讓一線的編輯和記者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
小米怎么解決工程師的能動性?讓工程師去回答粉絲的問題!讓工程師去投入到消費者的反饋和溝通中去,讓消費者的需求真正回歸到思考的原點上。換句話說,讓消費者來幫助組織和個人作出選擇,并且在和消費者的互動中塑造產品口碑。
但是對于現在的雜志,新媒體這個離讀者最近的地方,做什么事情?他們更像一個分發平臺,把雜志內容做二次編輯,用適合互聯網的渠道,用適合互聯網的標題,來把文章推廣出去,這是一件單向度的事情。
為什么這件事情不讓記者和編輯來做?要如何讓雜志記者和編輯參與到溝通中來?
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認知,雜志不是新媒體除外的內容部分,雜志就應該是新媒體本身。
其次,要降低記者和編輯在非核心競爭力項目上的時間和精力損耗,讓他們把時間都花在內容這件最擅長的事情上。
再次,記者和編輯必須用一種合理的方式,到離讀者最近的地方去,參與到和讀者交流的最前線。
最后,新媒體需要新媒體的形式,就像零售品牌線上線下同款一樣,雜志也需要適合線上線下共同的模式。
第三,互聯網時代,人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信息過載,讀者最需要的是雜志能告訴他們最前沿的地方在發生著什么,成功者在做些什么,失敗者做過什么,哪里有可能是浪潮之巔。他們最需要的是節省選擇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擁有強大的編輯,能夠從紛繁蕪雜的內容中選擇最適合的選題、案例和文章;我們擁有強大的記者,能夠精心采寫出最前沿的趨勢,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我們擁有最懂電商的一群媒體人,可是為什么,除了楊欽等少數人,我們看不見他們的身影?
找準定位,在定位的基礎上選擇好合適的渠道和形式,挑選最適合用戶的產品,用一定的落地框架去做到細節執行——這才是互聯網產品的思路。
傳統媒體的選題制不是不好,是不夠好!
既然讀者想要看化妝品的專業內容,我們為什么不提供一本專刊?既然讀者想要有選擇地收藏我們的內容,并且可以方便地查找,為什么我們不提供給他們最適合的載體?既然讀者想要純粹的閱讀,為什么我們不做到最簡潔?
內容優質是我們的產品品質,精選才是我們作為媒體的價值,我們和讀者的價值交互就在于可以幫助他們減少選擇項,減少選擇的時間和精力,我們的內容價值就在于是否可以既反應未來可能的趨勢,又紀錄當下實踐的經驗和教訓。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這樣一支團隊:
他們精通和了解電商的某一個領域,在該領域擁有極好的人脈資源,每個人都是該領域的專家型記者;他們是最了解一線的內容生產者,每個人都是團隊的明星,天網是他們合在一起的稱呼,而不是天網品牌的一個螺絲釘;他們團結協作,但是又具有極強的單打獨斗能力,每個人都有極強的能動性去寫出好內容,甚至未來去發起和嘗試新的項目。
我們需要的是這樣一個載體:
有非常明確的內容主題,在單一主題下構建了豐富而充滿細節的內容框架,既有趨勢分析,也有行業解讀和案例解剖:有非常簡潔的呈現形式,既可以減少團隊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又可以讓讀者把注意力都投放在內容閱讀上;有和線上類似的呈現形式,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渠道進行內容的分發和投放,方便讀者彼此之間的分享;讀者定位在先,讀者需求在先,渠道在后,營銷在中,內容和形式根據讀者和渠道選擇最適合的落地框架。
我們需要的是,《天下網商?經理人》不僅僅代表一本雜志,更代表了這里擁有一群牛逼的人,擁有牛逼的內容生產能力,擁有牛逼的內容精選能力,擁有每個領域最懂行的媒體人。
我們需要的是一本書,一本最專業的快餐書,更具體的書,一本被稱為雜志的專業快餐書。
這本書只需要像騰云和六度一樣簡潔,因為經理人刊的內容不需要復雜的呈現形式,圖表和文字足夠表達一切;
這本書每個月都有一個固定的主題,每個主題有一個操盤的負責編輯,負責從前期的內容策劃到渠道選擇到營銷文案到內容落地;
如果有三個編輯,那么每個編輯的操作周期就是三個月;
編輯和記者屬于自由的雙向選擇,包括其他部門,誰都可以加入到撰寫和約稿的過程中來;
每本書都是一個小項目,天網所做的就是像優衣庫一樣去做單品的推廣;
所有的內容都和微信公號、網站做緊密的結合,內容可以在網站連載后再結集出版,包括可以定向邀約作者團成員寫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