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大齡書蟲,從10歲開始看小說,到現在讀研的生涯,感覺人生的1/2的時間都在小說構造的虛擬世界中度過。
看小說真的很有趣,完全沉浸在另一個世界,開啟一段愛恨情仇的旅程。
但是,看小說也許更加有趣,它不僅是一扇審視心靈的窗戶,是閱讀以及體驗生活的動力,更是經歷角色的轉換從旁觀者轉變為造物者,創作一個個個性分明的人物,在虛擬的時空里揮斥方遒。
至今,看了也許有1000多本小說,終于打算開始提筆,開啟上帝視角,創作了一個自己的世界。
在正式寫小說之前,在知乎上尋找了一些回答,希望可以對自己的小說創作有所幫助:
知乎電子書:《寫一個故事》
(一)對于初學者,如何開始動筆?
1. 將腦子里那些瑣碎的靈感全部記錄下來,變成起承轉合的小故事(寫一些碎片性的大綱,不用太在意文筆)
2. 在故事間尋找邏輯關系和情感關系,把人物的命運聯系起來,互相影響(片斷性大綱連成整體性的長篇大綱)
3. 整理出故事的主線,出場的細分,小說的主次和想表達的東西,砍掉多余以及不合時宜的梗
(二) 如何培養習作習慣?
1. 不要給自己借口,要形成規律性寫作習慣
例如每天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或者每天寫2000字,養成一定的寫作習慣
2. 拿出專業精神,吃苦+用心
3. 多想多觀察多讀書,記錄每天的靈感,靈感記下之后再去拓展修改
(三)如何修煉寫作技巧?
1. 戲劇的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尾
小說最重要的是簡練,無論故事有多長。惜字如金
2. 慎用以及躲過副詞
史蒂芬·金的名言:【通完地獄的路是副詞鋪就的】
副詞很多時候是作者的主觀描述,一是會拉遠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增加隔膜感,二是會限制讀者的想象,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小說的本質是一種展示,而并非一堆形容詞的堆砌?
4.書有幾部分組成:who when where ?why how
5. 先做一條主線,拓展出文章的大綱,慢慢修改邏輯不通的地方
(四)讀與寫對日常生活有哪些借鑒?
1.讀與寫都是學習,讀是吸收,寫則是分類和歸納
2.寫作的背景來源有三,一是生活的經驗,比如沈從文的《邊城》,他有在湘西生活的經驗,所以可以更好刻畫湘西的山水,二是對某一行當的刻意學習,例如老舍在寫《駱駝祥子》的時候,特意了解車夫們的生活,三是依靠大量閱讀材料,不朽的想象力虛構情景,把握細節描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