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by 達達
我,地道的北方人,大學到工作,一直在南方。
前兩個星期重感冒,才會對家鄉的食物如此思念。
那段時間正好在看梁實秋先生的美食佳作,里面提到很多北方美食,非常熟悉,于是也想把自己吃過的認為好吃的老家味道寫出來,怕年紀越大,吃的少了,都忘記是什么滋味......
正好8月中旬,老媽去佛山開會,會后順道來深圳看我。今天先寫寫我最近吃的面食。
星期六的下午,老媽離開佛山已經是中午一點多,坐大巴到廣州,然后和別人拼車從廣州到深圳,將近兩個小時,接著坐地鐵到我這里。
傍晚下班去地鐵站接我媽(她已經等了半個多小時),發現她拿著一個大大的包,里面居然是我想吃的石頭餅(方言音譯:bapianzi)
剛開始有一些埋怨,這么重,快遞不就好了嗎,我媽說知道我想吃,順便的事。
所以石頭餅是第一個要介紹給大家的:
主料:面粉,雞蛋,牛奶
必備工具:小石頭(棱角沒那么分明,從泥沙里撿回來,洗干凈,擦干用。家里的石頭是這么來的,用過很多次后,石頭就會變黑,再后來越黑越有味道)
吃石頭餅的最佳方式是:用火爐烤(用煤氣會熏黑的)
先在餅上面刷一層食用油(芝麻油是最好的,但老人們覺得芝麻油貴,等會兒烤的過程中,油會啪嗒啪嗒流到火爐里,有些浪費),把刷油的那一層朝向火,加熱,這時油會往火里面掉,來回重復這個步驟,等到油快烤干,在餅上畫圈灑鹽(依個人口味添加)。因為餅上有油,鹽很容易粘在上面,再烤一遍,就出爐啦。一口咬下去,油香味,咸味,脆脆的,咔嘣…可以連著吃好幾個。
小時候,吃石頭餅的機會不多。記得,只有婦女生完孩子,擺滿月酒,才有機會吃。以前遇到親戚生孩子,我媽會打很多很多石頭餅,用紅布包起來,送給親戚。按風俗,中午在那家人吃完飯,臨別,主人會回贈客人幾個。
所以,這就是我對它的印象:給生完孩子的婦女吃的。
幾年前,姐姐生孩子,我問她,有沒有人送你“bapianzi”,她說沒有。
現在的風俗和以前不一樣了,做這個也很麻煩,大家更喜歡直接給錢,省去很多工序。
回到老家,發現有些商鋪賣石頭餅,想嘗嘗,不是手工的味道,好像也有專門生產它的機器。
在我們那個地方,很少人去做了。
因路途遙遠,我媽給我拿過來的石頭餅已經不成形,有的已經碎成渣。媽媽離開后,我沒事的時候就吃幾片,不到兩個星期,就吃光了。
再看看,這幾天和面有關的食物。
想到我媽在佛山待了四天,吃的都是很廣式的菜,她可能已經受不了這邊的味道。
所以一接到媽媽,我安排的晚飯是:到我認為還不錯的陜西面館吃面,點了涼皮,還有西紅柿雞蛋面。
沒想到,舟車勞頓,她暈車暈的厲害,沒什么胃口,只吃了幾口涼皮。哈哈,中間倒了很多醋進去,看著醋的商標,還說這是我們那里產的,味道一樣。看來,我媽在佛山沒少吃醬油。
餃子
媽媽來之前,我特意包好餃子,豬肉大蔥,冷凍在冰箱里。計劃我上班,沒時間做早餐,她可以自己煮著吃。可惜,她覺得前幾天在佛山吃了很多豬肉,已經不想再聞到,于是一個都沒嘗。好可惜哦!因為我在家都沒有包過餃子給爸媽吃,原因是我們家做餃子的工序比較復雜,我是負責打雜的。
從小到大,我們家的餃子必是胡蘿卜豬肉陷。
胡蘿卜洗凈,在擦菜板上擦成小方片狀,這就是我要做的。很費勁!要很大力才可以。每次都是我媽交代給我這個任務,她就出去上班。小時候,我爺爺看我擦的慢,就會幫我做好;長大后,有新的攪拌工具,一轉一轉,不大一會兒就碎了,可能我爸覺得這個有意思(當然不是了),他也會幫我做好。所以晚上,我媽都會看到已經擦好的胡蘿卜碎兒。
接下來媽媽就要忙活,用干凈的抹布裝好蘿卜碎兒,用力擠,把多余的水份擠出來。熱油,放入買好的餃子肉餡兒,姜,蔥,鹽,老抽,五香粉;炒好后,倒入胡蘿卜碎,拌勻。
好,陷做好了。
接著是餃子皮。水加面粉兌好,面要硬一點,放置一段時間,并且要用濕抹布蓋好,以防面變干,沒有粘性。
然后,我媽要拿出她的獨門秘籍,至少我沒看過別人家這么做的---廢舊的老式手電筒。怎么用呢?放置好的面,刀切,取適宜的量,用小型搟面杖搟到合適的厚度,接著用手電筒的頂端扣在上面按,這樣一個個不到一厘米厚的餃子劑子就出來了。哈哈,不用想,這種沒啥難度的活,也是我做的。不過還是有技巧的,不能想扣哪里就扣哪里,得一個挨著一個,爭取最大化,扣完的邊角料和剩下的面團一起揉,重復。
我們一家三口合作---我扣劑子;老媽,把劑子搟成餃子皮狀;爸爸,包餃子。在這過程中,我們要相互配合,我媽搟得慢,爸爸就要包慢一些了,我也要扣慢一些。
最后,包出來的餃子,大小一樣,胖墩墩的立在那里
畢竟不是每個人家都有手電筒。說說更簡單的做餃子皮的方法,揉面是一樣的。取出適量的面,手搓,調整成小圓柱形狀,然后,切成一個個,后面就一樣了。這種方法,快!但是餃子形狀可能不一。
我吃過的別人家的餃子還有:豬肉韭菜,豬肉芹菜,豬肉白菜,羊肉牛肉的味道吃不慣。
這次給媽媽做得餃子,就簡單多了,餃子陷缺少炒的那個環節,沒那么香;而且餃子皮,是直接在菜市場買的,包的時候,要在餃子皮邊上沾水,這樣粘性才能出來,不容易開。不知道它這皮里放了什么東西,很光滑,有韌性,但煮出來的餃子,皮是皮,陷是陷,不像我們親手搟制的餃子皮,即使陷吃光了,還有餡料附著在餃子皮上,讓人吃皮也吃的津津有味!
皮雖不好,但廣東人在陷這方面可是下足了功夫。玉米蝦仁,香菇火腿,各式各樣
烙餅
我媽來之前,我已經買好五斤的面粉,準備享受各種面食。最想吃的就是烙餅。
我們家餅烙的最好的是我爺爺。幾乎,爺爺每晚都會烙烙餅。晚上放學的時候,老遠就可以聞到烙餅的香味,還記得童年時的小伙伴也說爺爺做得烙餅好吃呢。小學的時候沒事干,一放學,就坐在廚房看爺爺烙餅。
這么好吃的食物,我長大后也試過,但怎么都做不出爺爺的那個味道。依稀記得,每次爺爺都是把面和好,和上面做餃子一樣,切成大的劑子,用搟面杖搟薄,搟圓,(這些度都要自己控制好,畢竟我做得也不滿意)。把油滴在面餅中間上,(我猜滴油的原因是讓烙餅里邊有層次),接著分別拉起來面餅四端,讓面餅每個部位都可以粘到油。撒鹽。再揉成一團,(這里記憶有些模糊,想不起來了,我在想,就這么揉成團的話,那不是油漏到外面,滿手是油嗎)剛剛用力回憶,畫面感很強,動作交織在一起,究竟哪個在先,哪個在后,真的想不起來了……
姑且揉團后再搟平吧
就可以入鍋了。這里也有講究的。鍋里放薄薄一層油就好,把搟平后的面餅放進去。等一分鐘,在面餅上面刷油,蓋鍋。再過一分鐘后,翻過來,刷油,每個面刷兩次油后,再烙一分鐘左右,出鍋。放一放,切成八份披薩狀。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拌著咸菜,炒土豆絲,炒白菜等一起吃。
我媽做得怎么樣呢?也很好吃,不油膩。
但是,我家里是沒有搟面杖的,你們猜怎么著?
一愛心媽媽為解女兒吃烙餅之念,奔走在深圳菜市場,只為找尋一根搟面杖
哦,這是幻覺。她告訴我,是用手戳出來的。工具不全,案板也不夠大,最后做出的餅,比較硬。我媽順便炒了辣椒土豆絲,蓋過烙餅硬的事實,不過就算是這樣,也比我做得好吃的多了,依然津津有味。
粽子
本來八月不是粽子節。主要是今年端午,我進行人生第一次包粽子嘗試,最后,還非常成功!受到南北方朋友的一致好評!
當時真的太想念那個味道了。從大學到現在,真的是好幾年沒有吃到過陷里面是棗的。要不堿水粽(只有糯米,沒有任何餡料),要不是粽子里有肉。所以端午節前,我就心血來潮,在網上買粽葉,包粽子。
后來,還剩下一半粽葉,想丟掉。經過上次的嘗試,很費時間,感覺再也不會做了,除非又是非常非常想念。
正好媽媽來,那就不浪費吧。
于是媽媽來之前,我又提前把糯米泡上,買了紅棗,蜜棗。本來想一起包的,重新調整。老媽花了半下午的時間包好,蒸煮。但是晚上收鍋前,我發現,好多粽子不過關,都露餡了。
一問,我媽說,以為我以后還要用那些粽葉,所以一個粽子只用一片粽葉來包。
臊子面(或者粉湯)
這是我和媽媽點的第二個菜,臊子面。它和大多數人熟知的陜西岐山臊子面不同。
主料:豬大骨,雞腿三個,雞蛋四個,大蔥五根
首先買回來的新鮮豬大骨和雞腿要先放進煮開的水里滾一下,去掉血漬。接著把大骨和雞腿放進鍋里;取一根蔥,切段,入鍋;放三片生姜;加水,沒過大骨;開火煮。大概煮一個小時,這樣煮出來的湯才鮮美。
把大骨和雞腿撈出來,放涼(不可時間過長)。把大骨上的肉撕下來(小時候,有些犄角旮旯的肉,真的很難弄下來,我媽都會把骨頭給我,讓我去啃,哈哈,還有,骨頭里的骨髓,我還會用力吸),一樣的方法,雞腿上的肉也撕下來。撕好的肉放入另一個盆中,放入適量的鹽。
哦,在熬骨頭湯的時候,可以順便準備其他佐料。
雞蛋打散(加少許水),鍋里放油,攤成蛋餅狀,大概可以做十張。然后切成條狀。
剩下的蔥,切成絲狀。它是非常重要的調味品,雖然我不喜歡吃它,每次都會挑出來,但真的少不了,寧多勿少。
把蛋絲,蔥絲放入盛肉的盆里,攪拌均勻。看夠不夠味,可酌情加入鹽。
好,臊子弄好了。
剛剛煮好的湯里,要放入鹽,醬油(我們在家習慣用老抽,但注意不要放太多,要不黑不溜秋的)。
湯也做好了。
在熬湯的過程中,還可以做手搟面。
最后,煮好的面,灑一些臊子進去,再加入湯(添些醋進去更有味)
臊子面就做好了。
那粉湯是怎么回事呢?粉湯的料和臊子面的做法相差無幾,主要粉湯里是粉絲(馬鈴薯原料)。
我小時候吃粉湯的機會多是在紅白喜事上,主人早早就會在家里支灶。一大早,掌勺的師傅做好大鍋的臊子,熬好的骨頭湯也要用好幾個大鍋才裝的下。把事先泡好的粉絲,放在鍋里煮好。師傅動作熟練,粉絲盛到一排排的碗里,放臊子,加湯。再由幫忙的親戚,用大盤子,一裝十碗,上桌。大早上,喝著熱乎乎的湯,粗獷的漢子們吃粉發出吸溜聲,現在回憶起還一陣熱鬧。這是我對粉湯的記憶。離家在外,很少有機會參加親戚們的婚禮。每次我媽說誰誰家結婚,我就問她,你們是不是有粉湯喝?哈哈
這次我媽做給我的臊子面,怎么說呢,面條是在菜市場買的。我已經覺得在老家商鋪里買的手搟面沒有家里做的好吃,何況在廣東這個,不太擅長做手搟面的城市。味道可想而知。不過還是很滿足!吃完面條,感覺不過癮,又煮了龍口粉絲(第一次放細細的粉絲吃,上文提到的馬鈴薯粉絲要粗很多),沒想到還挺好吃的,嘿嘿。
豆角燜面
豆角燜面,是我和媽媽點的第三個菜。說實話,我從大學開始,就已經開始嘗試做它,可味道都不對啊。思來想去,主要是面條不對。
看菜名,也想得出它的主料:豆角,面,外加西紅柿,肉。
首先把肉炒熟,西紅柿,豆角也加在一起炒。所以西紅柿要比較多,等會兒燜的過程中,非常需要它的汁。接著把手搟面(一直提到它,就是用手搟出來的)放在炒好的菜上面。開小火燜。中間要看看,不要讓面條把汁吸太干,這樣很容易焦。
燜好后,用鍋鏟攪拌均勻就可以吃了。小時候,會拌著涼拌黃瓜一起吃。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大學回家,姐姐做了這個給我吃。她用了我之前沒見過的方法---炒菜的過程中,把手搟面放在電飯鍋隔層里,用水蒸,這樣菜快炒好的時候,面也熟了一些,接著再把面條放在菜上,繼續燜幾分鐘就好啦。用時少,味道也不錯。
烙餅,臊子面,豆角燜面,這些是我想了好久,特別要求媽媽給我做的,雖然做出來的味道,和家里的沒法比,但還是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