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幾篇文章,頭腦中突然冒出這個題目,我想寫寫自己的感受。
第一,關于學習??吹奖税渡车奈恼?,里面敘述自己是“全美前三的地質系出來的地震學博士”。這比我猜測的專業更加高深,用自愧不如來形容都有傍戶之嫌。
讀書時我屬于成績一般的孩子,數學更是差到家,到了高中就經常不及格啦;禍不單行的是,除語文以外的其他科目也都很蹩腳。工作后大家聊起關于地理、歷史的話題我永遠插不上話,同事曾開玩笑感嘆——請問你是怎么混到大學畢業的?!
關于學習我有個清晰的記憶:小學一二年級,有個春天的中午我在家寫作業,題目是兩位數的加法。如果個位相加不超過十,我的腦子還清醒,如果相加大于十就暈了。不知道腦子是真的轉不過彎還是中午沒休息犯困,做幾遍答案都算不對,老爸在旁邊急得直跺腳,氣頭上來一巴掌打到我后腦勺上,我的腦袋嗡嗡作響,瞬間鼻血滴了下來,老媽嚇得趕緊拉著我去洗臉……
不知道是不是最初的記憶影響讓我對學習有了恐懼,后來讀書成績一直徘徊不前,補習多少時間也無濟于事,從此父親認定我腦子笨智商低。直到認識老公,他為了鼓勵我找了幾份智力測試題給我做,得出的結論是我的智商在中等偏上。他希望我能正視自己的能力,培養自信心。
而昨天看到大J推送的文章,挖掘分析父母對于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培養上應該關注的三點內容,讓我明白多年來父親對我的教育方式的偏頗,由此造成我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不自信。他關注成績高于關注學習本身,關注答案高于關注學習方式,因此造成惡性循環,我越害怕他罵我越學不好,越學不好越急,越急落下的越多,成績再也好不了。
當看到這些文章,我總有沖動轉到家庭群里給父母看看。時過境遷,想起兒時許多事,我仍然無法坦然面對,雖然我知道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也沒有文化不懂怎么教育孩子。那些深遠的影響,只有靠自己成熟的心智一點點撫平。
第二,關于性格。大J小D的公眾號最近推出的文章,偏向于親子關系的探討。今天一篇就是論述父母與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不同,需要愛的角度不同,如此一來彼此對話類似雞同鴨講。她舉例說小D的父親出差回來后欣喜的向孩子展示送給她的禮物,而小D卻毫不在意的說“爸爸,玩具等會再看,來讀繪本”。父女倆不在一個頻道上,自然都覺得沮喪,多日不見沒有親密的感覺反而都有點埋怨對方。
這個例子在我腦中像一道閃電劃過,我回憶起從小到大的許多事,父母和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去表達期待和愛,自然因為頻率不同收不到對方愛的語言信號,時間久了就會造成父母覺得孩子白養了,孩子覺得父母愛的不純粹,溝通不暢使得抱怨增多,彼此的心越來越遠。
比如我許多喜歡的東西只能暗自欣賞,很少主動向父母要求去買,因為那可能會被罵浪費錢;無數次期待著父親履行承諾,周末帶我們出去踏青、暑期出去旅行,最后無法成行的原因要么是他說過就忘,要么是我們沒有達到他要求的期末考試分數;甚至大學的專業選擇,他們都要插手影響,衡量的標準不是我喜歡什么而是哪個專業更容易找到他們眼中的好工作。
很顯然,小時候被訓斥的經歷使我害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沒有自主權的生活使我長大后變得猶豫不決,不敢獨立做決定,卻被父母訓斥為無能;父母輕易承諾卻從未兌現使我變得封閉不信任別人,最大的傷害是認定自己不值得愛。記得老公曾經對我說,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對而已。
我困惑過,為什么他們愛的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們希望中的我;為什么他們不能接受真正的我,而要扭轉我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一邊強力參與我的生活和決定,一邊斥責著我的無能,一邊炫耀著對我的付出,一邊裹挾著對我的要求。面對父母我時常狼狽而歸,如果愛是全部,愛是無條件的付出,為什么連生我養我的父母對我的愛都有著附加值?
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性格自然沒有那么爽朗自信,甚至連自由自在的做自己都感到是對父母的背叛。這種感受撕裂著我的內心,最終還是靠覺察內在和行為統一來獲得解脫。
第三,關于能力。80后這代人的父母,因為自己缺失教育所以對學習特別的看重,加上他們中年后發現自己與讀過書的同學差距越來越大,更加把升學看成唯一的出路,我出身農村的父母更是如此。
在父親看來,我和弟弟所有的時間都應該用來學習,只要用心一定能鯉魚躍龍門,同時他堅信笨鳥先飛,時常用這句話來教育我。
印象很深的是讀高中,我對語文和寫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希望大學讀中文或者新聞專業。那時候每月的讀者、青年文摘都會買來看,好文好句抄了一本又一本。積累的多作文就寫得好,有的文章會被整個年級的老師拿到各個班級當范文讀,自信心逐漸建立。
父親覺察出我的變化,適時的鼓勵我努力學習爭上游,但是也不忘提醒我少看雜志,他的觀點是雜志是對成績無用的東西,休閑時間看看無妨,不能當成主業來做。高中學習壓力俱增我也慢慢放棄閑時讀書抄筆記寫作,這個愛好一放就是十年!期間追著考試分數跑的氣喘吁吁也沒有達到父母期望的高度,讀書寫作卻慢慢地丟的無影無蹤。
回頭看,除了多年來伴隨成長的分數,年齡增長能力卻沒有任何提升,大學畢業后拿著一紙文憑默問路在何方?這一度讓我痛苦迷茫,我找不到當年靜心讀書寫作的自己,更尋不到許多人生問題的答案。
這一迷茫又是幾年時光,三十而立,才重新拿起紙筆記錄這些年的成長。擯棄追求出人頭地的能力培養,單單尋找內心的安寧和淡然,貌似每一種興趣都可以慢慢發展。
第四,關于思想。最近在讀奧地利精神學家弗蘭克爾的書,書中關于他的“意義治療”的闡述讓我充滿興趣。他認為人活著要尋求意義之意志,實現自我超越——即人超越現有生存狀態的層次,追求尚未屬于自身的,更高層次的東西。
青春期時我就想,人總有一死,那么我怎么度過我的一生?在這個問題上發散思維,我在大學時形成自己人生的終極三問:我到底是怎樣的人?我到底想要什么?接下來我應該做什么?
這三個問題困擾我大學四年,美好的理想和殘酷的現實割裂開來,我不知道馬上要迎來的真實的人生要怎么選擇怎么走。我突然變成手足無措的小孩子,焦急的時候只能在原地嚎啕大哭。
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人生里,沒有長輩用他的成功來引導激勵我,有的只是父母口中如影隨形的別人家的孩子??忌虾么髮W就是成功,找到好工作就是成功,掙大錢才是成功,嫁個有錢人才是成功……
成年后突然發現我的追求和父母的希望并不一致,他們認為孜孜不倦的奮斗就是為了追求立竿見影的即時成果。比如,父親一直希望通過我和弟弟的婚姻將我們家庭的層次拉高幾個檔次,他也一直堅定的認為我們有這個能力?,F實卻是,我們看透了跨階層婚姻的物物交換(僅指部分),在婚姻中更尋求彼此的真心,更看重對方的能力。
單單在伴侶的選擇問題上就與父母形成對立的思想,獨立之路自然走的崎嶇艱難。我無意抬高自己的思維境界,只是經由多年的經歷領悟,真正有腦有顏有實力的高階層,婚姻絕對都是強強聯合;而通過與低階層,或者應該說與比自身經濟條件差的青年聯姻來實現的某種結合,必定有著你所未知的某些不足或缺陷。
人生在世,自在而為。我知道想要追求的未來遠在天邊,那近在眼前的世俗生活,它的無奈和嘈雜,自然要與一個有趣的人共同度過,不管他的出身相貌,兩顆真正相愛的心在一起,才能跨越漫長生命的長河。
最近讀到的文章很多,我的腦中思緒眾多繁雜無序,想要表達的很多,卻苦于言語的晦澀。讀書中間或摻雜著人生的思考,穿過茫茫迷霧森林,我終于看清也看透自身的能力和所處的位置。
對于遙遠的理想不再糾結,放眼當下做出改變;對于更好的生活不再奢望,珍惜現有的幸福不要讓抱怨替代了真實的感受;對于寫作的丟棄也不再后悔,著手準備提高爭取得到收獲。
我知道尋找自我,完善自我這條路注定很長很長,既然需要用一生來書寫答案,我又何必急于看到盡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