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著書評的高分,開啟了這本書的閱讀之旅。
文章起頭從一對退休夫妻的平淡生活開始,講到一個剛剛退休的老人哈羅德收到一位老朋友奎琳的信,講到她身患癌癥不久將離去。本來只是回信的哈羅德在寄信的路途中,突發奇想受到一個加油站女孩的啟發,決定徒步到達遠在600多公里的奎琳療養院探望,希望能夠延續老朋友的生命。就這樣,哈羅德不顧妻子莫琳的反對,毅然走上了拯救老朋友的旅途。
旅途中,本來是一個人的行走,慢慢地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有的人甚至因為自己不同的原因跟隨著哈羅德一起行走。有婚姻失意的女子,有不如意的男子,有性格未定的少年,還有一只流浪狗。每個人為了尋找自己的問題,跟隨著哈羅德開始行走。行走過程中,有的人離開,有的人留下,成了一只朝圣隊伍,還被當地媒體報道和推崇。而真正的行走者哈羅德,沒有繼續跟隨大隊伍的前行,選擇了自己行走的路線,寧愿繞行20多公里,先拜訪自己想見的一個人,繼續自己一個人的前行。最終他到達了療養院,但是見到奎琳后,并不是自己所預料的場景拯救了奎琳,但是哈羅德行走過程中的反思,完成了自己一個人的朝圣和解脫。
行走中,哈羅德也有很多思考和掙扎。在行走中,不僅是為了達到目的地,同時他看到了與妻子、孩子的關系,重新審視一直不敢面對的殘酷問題和現實。漸漸地,哈羅德和莫琳以及奎琳之間的故事也打開,哈羅德和妻子因為孩子的自殺身亡一直處于彼此指責的逃避關系,哈羅德一度因為兒子的去世在工作中酗酒犯錯,作為同事的奎琳為其頂罪。而哈羅德一直對此內疚不已,始終無法釋懷。一個是夫妻關系、一個是父子關系,一個是朋友關系。哈羅德在行走過程中,不斷地在反思這些關系,尋找一種出路。
哈羅德的行走故事,值得自己深思。甚至一度,心中有一個小念頭,嘗試一次說走就走的行走,未嘗不可!看似簡單的一個人的朝圣和解脫,過程中我似乎也看到了,我們的人生中未嘗不是有著一些困惑和不解。當你暫時脫離現實時,你才能慢慢冷靜思考,看清關系中的本質。
1、每段旅程都有陪伴者,當陪伴者選擇離開的時候(無論是什么原因),我們都要欣然接受。離開是他的自由和選擇。生活就是這樣的!
2、只要人生開始一步一步行走,總會到達彼岸。只要你有一個目標,有著堅定的信仰(是你自己所堅定的),就一定能夠做到。
3、放手有時也是一種解脫。人一定要放手,放開你以為離不開的東西,就好像錢、銀行卡、手機或地圖之類。沒有什么你不可以放手的,對你來說是一種解放和自由。
4、父母對孩子的愛很重要。父母的愛不僅教會孩子怎么愛,還教會孩子怎么去表達愛。哈羅德因為缺失自己父母的愛,使自己不會表達對兒子戴維的愛,最終也導致了戴維的問題,造成了終身遺憾。
5、如果我們不打開心扉,如果我們不接受無法理解的東西,那就真的沒有希望了。打開心扉,接受我們認為無法理解的事情,生活也就會有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