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記卓越領航班赴江蘇江陰學習之旅
? ? ? 寒風細雨,星城出發;冬日暖陽,季子故里。兩天奔赴,兩天學習,一次意料之外的滿檔學習之旅再一次看見了世界,看見了自己。
? ? ? 這一次在芙蓉區教育局的支持下,教科中心領導的護航下,我們卓越領航班來到了江陰臨港實驗學校參加了“全國深度教學實驗聯盟第三屆年會暨深度教學研修班”,培訓有講座,有課例,有經驗分享。邊聽邊看邊思邊討論,感慨頗多。
一、 看世界——在對比中思考
? ? ? 這一次的活動中的主講專家、老師們都是從五湖四海相聚到江陰小鎮上,大家在學習中討論、交流,相互認識對方陌生的背景世界。相同的追尋教育更理想姿態的激情澎湃著整個會場,在講座中,不同的專家和教授都在詮釋著自己理解中的“深度教學”,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場,一是華中師范大學郭元祥教授的《發展深度教學,培養關鍵能力》的講座,郭教授著眼于教學的本質屬性和終極目標提出了 “深度教學”的理念,并進行了十年的深入研究,這次會上,他解讀了當今教育趨勢,更主要的是闡述深度教學是以新的知識觀、學習觀為基礎,追求內在質量的發展性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并從核心策略的意義而教,為理解而教,為能力而教三大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詮釋。這讓我對教育的整體趨勢把握有了進一步的幫助,我認為和當前所強調的核心素養是一樣的,可以相互融合,進一步理解,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觀的形成和生長進行有力補充和有效充實。
? ? ? 另一場印象深刻的講座是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Stanley教授做的題為《教育、經驗與成長》的講座,這場講座可謂是別具一格,同以往傳統的封閉式講座我講你聽不一樣的是,他的講座開放,流動,有吸引力。講座開始Stanley教授用PPT打出《靜夜思》這首詩歌,然后問大家:教古詩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讓我們在現場交流討論,尋找解決辦法,引發了大家的討論和交流,老師們各抒己見,熱烈交流。接著,Stanley教授從相互聯系的世界引入到教育=社會化,教育=生長,深入淺出地厘清了教育、經驗與成長的關系,最后回到教古詩的問題,告訴我們他也不知道怎么教古詩,但他知道怎么找到答案。可謂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一堂講座就成了一個現場開發的教育案例,讓老師們置身其中,在討論、交流、反思中獲得自身的成長,讓我們恍然大悟,時時處處都是課堂,理念在交流、教學的每一刻呈現。
? ? ? 在很多時候,即時的答案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如何找到答案,怎樣尋求答案,找到路徑并進行探索,這才是最重要的,期間亦會得到繽紛的答案,亦會有無窮的收獲。這難道不正是我們需要傳遞給孩子們的教育力量嗎?
二、 看課堂——在實踐中咀嚼
? ? ? 這一次,研修班開了小學、初中不同的課堂給大家觀摩,我選擇性的觀摩了小學組三堂課,江蘇老師陳*的語文課《燈籠果》,湖北謝能超老師的數學課《平行四邊形》,臺灣陳維民老師的數學課《統計圖》,三堂課老師靜心設計,激情教學,各有優劣,引起了大家的討論和思考。
? ? ? 語文課上,老師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孩子們從各個角度觀察、了解燈籠果,調動學生的理解、想象、表達能力。湖北老師的數學課上,老師有條不紊地引領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動手、動口,去反思、推理,在知識教授與思維能力的關注上尋得平衡。臺灣老師利用一個球星球隊故事的情境進行統計圖的教學,讓學生了解統計圖的構成、種類、適用性等各方面的內容,課堂靈動而有序。課后專家們進行了精彩的點評,也深深撥動了在場老師們的思維之弦。
? ? ? 于我,同樣是受益匪淺,三堂課上,老師們都緊跟深度教學理念設計教學,雖然呈現效果有所不同,但老師們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課堂絕不僅僅只是傳授傳統意義上的知識,而應該是一個生長的過程,是一種引領、激發、激勵。語文課上老師的圖文補充、現場體驗,數學課上的反復推理、辯說表達都可以看出這一些。正如郭教授所說,知識應該是一個系統,有符號,有邏輯,有意義層次的不同,在輸入和輸出之間應該有一個轉化,有一個質和量的變化。我想:這些,并不是要等到高中、大學去做,應該從現在開始。反觀平常的課堂,在課程設計精美度上是否著力太多,對于理解性、建構性、反思性的空間給予上是否不夠?教學過程是本就是動態生成的過程,更是特殊交往的過程,我對學生的關注度有多少?這也讓我想到了語文課《灰姑娘》的國外設計案例,在課堂上,孩子是獨特的生命體,讓他們燃燒起來尤為重要,我們常常只關注學生學會了幾個字,幾個詞,學生是否明白了什么道理,而在動態過程上的引領嚴重不足,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未能大膽開墾。
? ? ? 最讓我有所感受的是,臺灣老師的課堂組織形式,用“默契”來說明課堂規則,用表格行走競賽的方式進行小組合作的督促和評定。因為這件事情,我自己在課堂上一直在做,也是小組合作,也是評分評定,但我采取的是畫“正”字的方式,自己麻煩不說,趣味性也驟減。看到陳老師的課堂管理,我恍然大悟,從學生心里出發做每一件事情,方式會不一樣,結果也會很不一樣。看上去是方法的細微差別,但反映的是理念上的深度差別,對生命的觀照尺度的差別。
三、 看師生——在變化中感悟
? ? ? 每一堂課,孩子們的表現都會有所不同,或沉默穩重,或好動興奮。這本身有個人性格、班級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但在課堂的行進中,我仍會發現孩子的表現是有很大變化的。個體差異、班級差異,小組的橫向差異,個人的縱向差異,時時有體現。了解事物表象下面掩藏的是學習態度,觸摸真實顯得尤為重要。
? ? ? 在不同的環境里,在不同的老師引領下,孩子的表現是大有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習慣,由此產生的課堂生成才是最真實的教育資源,相對來說,內地老師的課堂的教授痕跡會明顯一些,老師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會更迫不及待,這也導致了對生成的關注度不夠以及教學內容的相對機械化。而臺灣老師則會更加關注知識和生活與個人的鏈接,注重知識能量的轉化。反觀平時的課堂與班主任工作,越平靜似乎也會越有力量,從細節處發現學生優勢,少下結論,在運籌帷幄的調劑師、溫和的向導、歡樂的同伴角色中轉換,會更能感受教育的真諦,更能體會到教育的幸福。
? ? ? 我尤其認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作為一名老師,不斷完善教學內容系統,不斷構建自我人生,才能承受教育的使命。因為——教育就是生命的生發,就是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