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在個人公舉號:我是一只海小星(這里有美食有教育有旅行有愛情有親情......) ? 歡迎來一起玩耍啊!
海小星說
最近讀了兩本兒童心理學的書,一本是《兒童溝通心理學》,一本是《兒童行為心理學》。讀的過程中標注了很多,有思考也有啟發,本打算再消化消化寫點有用的東西分享給大家。不過今早我耳聞了一幕奶奶罵孩子不和別人打招呼,各種“威脅”和責備,才兩三歲的寶寶哭的撕心裂肺的,聽的我很生氣同時又特別心疼那個寶寶。于是,我又重新翻出這兩本書再結合之前看過的文章整理出了這篇文章。與你共勉。
情景再現一下:今天上午窗外一句“這孩子沒禮貌,叫她喊人也不喊。”接著一句“快喊,快喊啊,沒禮貌!”,這樣的呵斥聲一聲接著一聲,再接下來就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又一句“閉嘴,奶奶愛你!”“閉嘴,你再哭奶奶就不要你了!”“還哭嗎你……”一連幾個“閉嘴”實在太刺耳,讓我不得不停下手里的活,想看看這是哪位“嚴厲”的奶奶。那一刻,我真想沖下樓,去“解救”那個可憐的娃,不過,細想了一下會不會因為我的“沖動”給孩子帶來更大心靈傷害,我慫了。還是拿起筆,分享一些有用的東西,希望天下的家長有一天不再責備孩子“沒禮貌”,希望每個孩子都被世界溫柔相待!
其實這樣的場景很常見,比如小盆友第一次見到新老師,比如第一次去親戚家玩耍,比如在路上偶遇爸爸媽媽的朋友,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叫叔叔/阿姨,喊老師”,如果孩子沒有打招呼就會被指責“沒禮貌”或者不愛說話,內向。
小盆友們真的沒禮貌嗎?還是只是因為環境不熟悉,出于一種兒童的自我保護?我想是后者吧。認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成長過程。就算是成年人初次到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人,怕是也不會在第一時間就和所有人都熱情的打招呼吧!就拿我來說,我是一個慢熱的人,剛到一個新的地方完全不知道哪個是老板,以至于第一個月我以為他只是普通同事每次碰面都是出于禮貌性的微笑、點個頭,甚至會有一絲尷尬,反而是老板一直總和我熱情的說“你好”。后來,知道他是老板,我還覺得特對不起他,第一個月的見面打招呼似乎我更像老板,高冷!可是,如此“不禮貌”的打招呼模式并沒有影響我和老板的革命友誼啊!所以,還是那句話,請把孩子當成和你一樣平等的人看待。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反思成年人,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對待孩子。
以下幾點建議,與你一起分享:
絕不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
負面標簽影響有多大?
在《兒童行為心理學》中作者提到:“負面標簽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感受,還會影響今后的行為發展模式,而且負面標簽可能真的會讓孩子禁錮到這個負面角色中,一直朝著負面標簽的方向去發展。
長輩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傳遞著愛與信任,也傳遞著失望與鄙視。孩子往往能從父母和長輩的言談舉止中得知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大人隨便的一句“你怎么那么笨”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傷害真的極大啊!”
所以,懇請各位家長特別是那位“嚴厲”的奶奶,不要再將以下的標簽貼到孩子身上:
①孩子見人沒有打招呼,就說孩子“內向,不愛說話,沒有禮貌”。
②孩子一次考試沒考好,就說孩子“我看你就這樣了,以后也不會考好”。
③孩子沒有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就說孩子“沒有像你這么懶的孩子”。
④孩子因為幫助別人而受到傷害時,警告孩子“以后不要再多管閑事”。
……
“人是一種喜歡被別人理解,被別人愛的高級動物。再小的孩子也如此。心靈如玻璃般透明易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呵護和欣賞。在獲得一次次的鼓勵與贊美后,孩子不僅會讓自己沉重的心情變得輕松起來,而且還會慢慢變得活潑開朗,樂觀自信。”
用溫和的建議取代貶低
① 命令的口吻為溫和的語氣
“用溫和的語氣與孩子溝通,不僅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特點,而且還能縮短親自之間的心靈距離,促進親子間的思想和情感的溝通交流。”
比如這位奶奶,如果她的口吻是“寶寶,你要不要和這位叔叔打個招呼?”或者“我們和這位叔叔打個招呼好不好?”我想孩子的反應應該會大不相同吧。一來取代了強硬的命令式語氣,二來也尊重了孩子的內心想法,這也是平等對待孩子的一種體現啊!
② 避免情緒化
當孩子犯了錯,或者反復出現同樣的錯誤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無奈、生氣,這是正常的情緒。但如果在給孩子提建議時用指責、挖苦、貶低等語氣,那這個建議就變成了情緒的載體,孩子也變成了情緒的受害者。因此,一定要避免情緒化,采用溫和的語氣把建議說給孩子聽。
關于家長“礙于面子”而強迫孩子去做不愿意做的事這個之前也分享過一些,還是想再提一句,奶奶對孩子說“這孩子多沒禮貌!”和在孩子大哭之后的“閉嘴,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一連幾句這樣刺耳的話殺傷力太強了吧,更何況是對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呢?我在想,奶奶強迫孩子打招呼,除了希望孩子可以有禮貌,另有一部分原因是礙于面子吧!怕自己被指責“沒好好教孩子”,在孩子大哭之后,沒有安慰孩子,而是讓孩子“閉嘴”也是礙于面子吧!面子有多重要?我不知道,不過面子和孩子比,孩子遠比面子重要得多得多得多!或者說這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論!
我常和我的家長說:“不要急,我們一起期待著孩子們改變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