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瓦房,黃色土墻,院落水井和一張綠色的網床,提起生長的地方,它們都會立刻出現在我眼前。
春天龍眼花細細密密地開在枝頭,伴著初夏的雨落滿了前院的軟泥上。我坐在樹枝上,俯下身子去咬爺爺遞到我面前的調羹,里面盛著的是醬油調的白粥,而我總是吃完一口,就又順著樹枝爬回高處,那個樹枝長成的座位,我叫它“木屋”,它形狀剛好,有靠背的功能。看爺爺叫得累了,我才會下去又吃幾口,這樣喂我一次就要半個小時。
夏天收獲龍眼的季節,爺爺的竹竿到不了的地方,就會有猴子般的我。當時在不同的樹枝間亂竄,幫助爺爺的工作,覺得自己天下第一可愛。但最后把龍眼直接扔下去撿了十幾分鐘,也算小小插曲。
我生長的地方有山有水,它們讓我在澄靜的環境中長大,心境也隨之影響而養著。
四歲時,父母為了讓我接受更好的教育,讓我們有更好的生活,把我帶到縣城打拼。我接受了村里的很多孩子都接受不到的教育,認識了新的地方——陸川。
之后的十二年,我在此生根發芽,結識一個又一個朋友,一段又一段友誼如熔鐵般鑄進我的生命里,那些風干的,碎了。那些保存得好的,直至現在。
那是陸川給我的東西,給我的成長經歷,這個地方讓我掛心,讓我欲罷不能。九州市場,縣二小,陸川中學,九洲江……比不上外面的美景,但永遠勝在回憶。
一代又一代人,改造它的外表,建筑物拆了又建,九洲江水干了又放,我們依然回憶。
I want something just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