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 第三季》中,董卿對話首位走出太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還送上了一個朗讀亭外觀的U盤,里面有提前錄制好的183段朗讀音頻,將陪伴他們在太空的183天,這波舉動實在是太用心了。
火箭發射近一個月后,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為《朗讀者》發來了“太空朗讀”。
他們凝望著藍色家園,深情地朗讀了巴金先生的《激流》總序:“我無論在什么地方總看見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蕩,在創造它自己的道路,通過亂山碎石中間。”
朗讀結束,翟志剛在飛船中表演后空翻,三名航天員飄浮在空中,身后是點點繁星和蔚藍的地球家園,他們正帶著人類共同的好奇與夢想,遨游九天。
此次“太空出差”,王亞平成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星海征途背后是一次次拼搏、突破自我。
許多人被她的美貌吸引,但也有人產生了懷疑:這位80后女性,出生普通家庭,憑什么能夠兩次登上太空?
01 飛出櫻桃村
1980年,王亞平在山東煙臺出生,那是個小山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靠五畝櫻桃林為生。
家境貧寒的孩子早當家。七歲時,小身板的王亞平就會搶著幫父母做農活,還要照顧弟弟妹妹。
在初中畢業時,她瞞著父母,修改了志愿,升入高中,父母原本的打算是,她能夠讀個師范類中專,早早工作,安安穩穩的生活。
或許也正是因為她的那次“叛逆”,才有了后面的轉機,高三那年,山東招辦到煙臺招飛行員。
全班20個女生,唯獨她一個人不戴眼鏡,而且是出了名的體育健將。
從學校到煙臺再到濟南的大體檢,一輪接一輪嚴苛的體檢下來,連她自己都沒想到,竟然一路過五關斬六將,順利通過了所有的體檢和測試,拿到了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她以高出分數線130分的成績,成為了我國第七批37名女飛行員之一。
02 飛行為上太空奠基
零下十幾度,寒風凜冽如刀,王亞平在清晨出來跑步,哪怕汗打濕衣服,在后背凝成大片薄冰,睫毛掛著冰珠,遮擋視線,她也從未想過放棄。
她答道:“就是當我快要受不了的時候,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就這樣堅持到了最后。”
她在飛行學院的刻苦,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21歲那年,王亞平就已經會駕駛4種飛機。
王亞平也曾多次出去參加飛行任務,這為她后來的飛上太空奠定了基礎。
王亞平接到增雨任務,當天空出現厚重云霧時,她駕駛飛機,在電閃雷鳴的云柱里穿梭,嘗試發射增雨焰彈。
八年間,她在空中的安全飛行時間,長達800多個小時,出色地完成了“北京奧運會消云減雨”、“汶川地震救災物資運輸”等重任。
藍天白云中的一次次穿行和歷險,鍛造出她的波瀾不驚和沉穩堅毅,也讓她深愛著這份使命。
03 從飛行員到航天員
當年神州五號拖曳著紅色尾焰,首次進入太空,中華千年的航天夢,書寫了新的篇章。
望著熒幕上楊利偉的身影,王亞平心想:“中國現在有了第一個男航天員,什么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如果可能,我要做那個向太空挑戰的人。”
正是有了那顆夢想的種子,在2009年,得知國家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天員,王亞平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進駐航天城后,王亞平很快就見到一位熟悉的人——楊利偉。她鼓起勇氣上前打招呼,還問了一個問題:“作為航天員最難的是什么?”
在航天城,他們每周都有課程表,高等數學、天文學、解剖學等30多門學科填滿了她的時間。
航天員的理論課程時間安排得很緊,大學本科生一年的功課量,他們需要在三個月的時間里消化掉。
王亞平說:“那三年的時間,基本上沒有出過航天城大門,也沒有逛過一次街,桌子上臺燈基本上沒有在12點前熄掉過。”
成為航天員的道路上,有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不僅是體現在學習上,訓練中也是如此。
王亞平每一次訓練時所承受的強度,都和男航天員一樣。因為太空中,不會管你是男是女,都是公平對待的。
第一次轉椅檢查,王亞平只堅持了5分鐘,就渾身冒汗、頭暈惡心 。
雖然做飛行員時,也有轉椅檢查,但只要4分鐘,而且頭不用動。但航天員要求連坐15分鐘,還需要疊加頭動的刺激。
訓練超重耐力時,離心機一運轉,她的心臟就會瘋狂跳動,胸口像壓了千斤重石,會感到頭暈目眩,呼吸困難,臉上肌肉被甩到變形,眼淚止不住往外流,“就相當于8倍的體重壓在你身上”。
而且,還要在“度秒如年”的劇烈痛苦中,準確重復各種標準動作,答對“判斷信號”等題目。
當然,也不是沒有退路。在訓練時,有一個叫停的紅色按鈕,只要摁下去,你就可以停止訓練。王亞平一次都沒用過。
曾經,很多她以為無法做到的事情,都一一完成了,憑借的,就是一股不服輸的勁兒。
04 第一次太空授課
2013年6月,王亞平執行了神舟十號飛行任務,在艙內生活了15天。
一年后,憑借過硬的飛行技術與超強的心理素質,她通過重重選拔,被確定為神舟十號飛船首飛女航天員乘組。
多年后,一些在臺下癡癡望著她做實驗的孩子,走上了航天的道路,成為了與她并肩作戰的同事。
05 再登太空——出艙行走
而接下來的登天路,她等待了8年,此行她要挑戰一項新的任務——出艙行走。
為了適應太空環境,王亞平需要穿著120多公斤的艙外服,潛入水槽中,克服水的阻力和裝備自身40千帕的壓力,在水下模擬作業長達7小時。
由于體形較為清瘦,在操作時,她需要比其他人付出2倍的力量才能完成,“每次練完了之后,吃飯的時候拿筷子的手都是抖的。”
王亞平說:“太空不會因為女性而改變它的環境,也不會因為女性的到來而降低它的門檻。”
其實,女性不必為了家庭獻祭自己的人生,不必因為性別限制夢想的疆域,不必因為任何聲音,放棄自己對人生的選擇。
“當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見我們的地球,別忘了,數十億女性也借著你的目光看向窗外。”
王亞平憑什么能兩次進入太空,因為她自己的努力、堅持,永不放棄的信念。你能承受多大的困難,便能收獲多大的稱贊,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