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
致? 總要剁手的你
你是不是常常打開衣柜,看著滿滿當當的衣服,卻仍然發愁,自己沒有衣服穿?
顯而易見,我們并沒有陷入真正的沒有衣服可以穿的困境,這只是我們在著裝時的心理感受,即自己所具有的與所期望的之間的差距,所產生的心理焦慮的表征。
《新周刊》曾經做過一期關于成功的專題,指出現在社會有三粒毒藥:消費主義、性自由、和成功學。其實,如果將成功學和消費主義合二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癥”。
這一觀念最初由約翰·格拉夫提出:物欲癥,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社會病——由于人們不斷渴望占有更多物質,從而導致心理負擔過大、個人債務沉重,并引發強烈的焦慮感。
物欲癥典型地體現為對物質、商品與資源的一味占有,甚至認為似乎這種占有越多越好,并由此形成了扭曲與變態的消費心理。
在服飾消費與生活領域,“無衣可穿”則是消費膨脹的一種特定體現,并表征著流行性物欲癥這一社會病的蔓延。
現實和期望產生差距,就必然會產生欲望,也就有了需要,然后就要去滿足。
在人們的需要及其滿足的消費活動中,無個性的、趨同的從眾心理,具有并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
古斯塔夫·勒龐在著作《烏合之眾》里曾說:“群體永遠漫游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命于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p>
正因為如此,個人理性對待消費和物質欲望總是非常重要的。
欲望高漲的年代,人的消費需求也不斷突破上限。就女性對于品牌的追求而言,購買檔次和價位會隨著收入和欲望不斷拔高。對于月入幾千的人來說,可能Michael Kors、Coach、MCM、Tory Burch可能就算是難得的獎勵了,而對于月入上萬的人而言,Burberry、Fendi、Gucci也是可以購買的品牌。
這無可厚非,問題在于那些超過正常價值而且不斷膨脹物質欲望。
按照現在的成功學邏輯,如果你沒有賺到“豪宅、名車、年入百萬“,如果你沒有成為他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就證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成功的外在體現就是消費能力高,能夠占有更多的物質資源。
在消費主義者看來,花錢消費是人生享受愉快之源,一切物只是為了消費而存在。一切都是可消費的,包括 人的身體自身?!罢Z言的致命處:完整的身體,一旦得以重裝,為了顯示自身, 必回復至言辭的塵屑,細節的清單,各部分的一一開列,回復至碎散:語言拆 解身體,使之回返為戀物狀態?!?strong>這種戀物狀態,實質上是人與物的一種不恰當的依附關系。
人的欲望沒有了邊界,消費也就失去了底線。
人也就淪為物質的奴隸,生活也就失去了樸素的樂趣和原本的意義。
在商家、媒體倡導的消費主義和成功學的轟炸下,我們以為“消費大量閃閃發亮的新東西”就能實現快樂,可這種想法卻總是落空。
瘋狂買買買帶來的幸福只是表象,背后是巨大的空虛和迷失。
我們總渴望實現財務自由,似乎那樣就可以滿足物質欲望。
財務只是手段,而自由卻是我們真正想達成的目標。
自由等于能力減去欲望,能力不強,物質欲望也不大,可以過著平凡但不見得平淡的生活;能力不強,但卻欲望很高,那就注定過不好這一生了。
不斷提升能力,控制欲望,達到微妙的平衡,才能真正實現“有衣可穿”。
引用:
【1】【美】約翰·格拉夫等.流行性物欲癥【M】.北 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2】【美】 比爾-麥吉本等.消費的欲望【C】. 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3】【法】吉爾·利波維茨基.空虛時代論當代個人主 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4】【美】帕米拉·N·丹席格.流金時代奢侈品的大眾 化營銷策略【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
【5】【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6】【中】葉雷. 青少年價值危機:流行性物欲癥來襲【J】2010: 42-44.
只有廢話,
十分無用,
多些有趣。
心情|閱讀|雞湯|電影|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