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徐/文
1.
年少時候,容易將愛情等同于婚姻,認為只要彼此相愛,玫瑰也好,面包也罷,都將迎刃而解。所謂的門當戶對,不過是世俗之人的攀比與偏見。
年歲增長,想法果然改變,一語成了“以后你想法就會改變了”的讖。如今才知,門當戶對,相當必要。
婚姻當中,只有門當戶對了,才能確保兩人三觀一致。只有三觀一致了,才能保證人生方向在相同節奏,生活習性在同一頻道。節奏與頻道同步了,才能琴瑟和鳴夫唱婦隨。
2.
過年回家,一鄰居過來串門,坐著閑聊。說起她女兒的擇偶標準,三句不離錢財。誰家的女兒嫁了寶馬男,誰家的侄女談了個男友身價千萬,咂舌之中無不艷羨,言談中自然流露出“我家女兒自然也要嫁一個有錢人”的意思,正當我準備暗自嘆一句“俗氣”時,這位拜金媽的言辭到出乎我意外,聽了之后讓人覺得,到底是為女兒幸福著想的娘。
她說:話說回來,對方如果太有錢,我們也不敢嫁不愿嫁的。(我暗自思忖:你不是口口聲聲讓女兒嫁有錢人的么,怎么還會嫌錢多?)且聽對方繼續分解:如果對方太有錢,人也不錯,憑什么要娶你一個平常女孩?除非身體上存在什么缺陷。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到底不踏實。
這番話倒是讓我刮目相看,除了自知之明,更是將婚姻看得通透明朗呀。畢竟是過來人,不像小年輕那樣腦子容易發熱,將情情愛愛與婚姻家庭混為一談。
愛情可以拆除一切界限、撤退任何條件,但是不好意思,婚姻不行。面對婚姻,門當戶對,很有必要。低就自然不愿意,高攀當然也不行。
3.
說起門當戶對,倒是可以說一下近日網上一個熱帖——一上海城市女跟一江西農村男談了一年戀愛,年底在男友邀請下跟隨他回去過年。一路顛簸且不說,第一頓“不堪入目不忍下咽”的飯食,更是讓她頓生悔意,萌生了分手的念頭。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對此眾說紛紜。
主流的觀點呈現兩方面:支持分手,男方貧窮不是關鍵,根本在于門不當戶不對;女方缺乏教養,可以選擇不愛,但是起碼的尊重都沒不到。
對此事,一位姐姐在朋友圈發表了她的看法,我完全贊同:
姑娘,你可以不去他家,你也可以不嫁她,你當然可以跟他分手,你甚至可以不跟他談戀愛。如果你是個陌生人,你可以當面鄙視他罵他,甚至可以將口水吐到他臉上,如果你有理由和膽量的話。但你絕對不應該跟他談了一年戀愛,同時當他興致沖沖或者心有戚戚地準備將你娶回家作為愛人作為親人的時候,你卻無情嘲諷他,把他和他整個家庭的尊嚴踩踏腳底,并且喊來全國人民一起嬉笑和鄙視。
婚姻面前,門當戶對很重要,愛更重要。換做我是這個男的,當天晚上就要把你送回去。
我覺得這位姐姐說的狠犀利也很正確了?;橐雒媲?,門當戶對很重要,但是,愛更加重要。
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去哪兒了?
一直宣講的心懷悲憫難道屬于唱高調?
門當戶對很重要,愛更重要。
4.
正是這句話,讓我想起看過的一部電視劇,改編自六六同名小說的《王貴與安娜》。
故事版本跟上文所提的熱帖如出一轍:海清扮演的安娜是出生優越的上海女,生活整潔,臉龐干凈。林永健扮演的王貴是土生土長的農村男,土里土氣,邋里邋遢。命運安排得陰差陽錯,將原本屬于兩個世界的兩個人,用月老的紅絲線牽到了一處。
安娜跟隨丈夫回鄉過年,也是一路顛簸,坐了拖拉機又換牛車。飲食更是看著便覺惡心難以下咽。床上的破棉絮讓安娜一夜未眠全身瘙癢。更要命的是,上個廁所還得捂著鼻子強忍露天茅坑的熏天臭氣。總之,城市媳婦跟農村丈夫回家過個年,生活水平和習慣上的巨大差距導致她各種不習慣,百般忍讓,度日如年,忍氣吞聲。
她沒有像帖子中的上海女那樣,將難以下咽的飯食拍照發帖曬網上,也沒有因為一頓飯就被嚇得當即就想逃之夭夭,更沒有因此萌生分手的念想。
同樣是上海女,安娜卻沒有嬌滴滴各種作與端。她不但一時忍下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生活環境與習慣,更是用愛和家庭的責任感作為力量,化解了生活之中的一個個難關。看似極不和諧的兩個人、兩個家庭,隨著歲月的流逝,越走越近,越處越融合。
同樣是城市女與農村男的結合,王貴與安娜卻能突破門當戶對的桎梏,在雞毛蒜皮的幸福與雞零狗碎的煩惱中相伴一生。為何?因為他們抓住了比門當戶對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愛。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