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小波說,一個人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高曉松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然而詩意的棲息在大地之上。
在這樣一個屬于青年的節日里,在一整天都在忙碌的間隙,我竟然有些惆悵。大概是因為清楚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二字,所以倍加珍惜青春印記入夢的每一個夜晚。
日子就像一口大鍋,把青春燉得五味雜陳。曾經的那些驕傲與熾熱,憤怒與決絕,球場與汗水,心動與真摯,都成為了塵封的印記。
然而提起青年,我想到的卻是文藝。
02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人類的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躍遷。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今天已不再是從前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00后基本一生下來,就奔著較高層次的需求去了,社會條件的支持,給了青年們更多選擇的空間。
年紀尚輕的那幾年,父母為我們負重前行,想盡辦法給我們最好的一切,“讀書、旅行、攝影、時尚、音樂”這些詞匯背后,避免不了要燒錢,也讓我們養成了挑剔的毛病。
直到自己參加工作后才真正認識到,那些年少輕狂,揮霍無度,不過是涉世未深,不知人間疾苦。人過了25歲,應付老板的責罵都精疲力盡,哪有心思文藝。
在我們的身邊,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經或者正在過著看上去很有前途,但是并沒有意思的人生,為了減肥而運動,為了工作晉升而放棄旅行,為了買房買車而遠離興趣愛好,為了加班而錯過一本好書。
在鋼筋水泥的現實生活里穿行,我們壓抑了從骨子里反實用主義的靈魂,那些不安分的文藝情懷,總會隔三差五跑出來透透氣。
03
文藝和數學一樣,是有窮生命里的無系之舟。
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人類總是想盡辦法擴展生命的寬度,從而獲得對無窮的體驗。
從數學里第一次出現無窮到人類開始真正用δ來理解無窮,走了差不多三四千年的路程。文學也一樣,從詩經里綠衣對逝去親友的哀思,到現在人人都是自媒體,大多數人為的只是自己的存在感,而非接社會主義建設的班。
身處現實世界,一草一木,人情世故,你逃不掉。但你可以有一個自己的內心世界,架構一個個夢想樂園。
作家腦海中是一部人生悲喜劇,音樂家腦海中是一個流淌著音符的河流,畫家腦海中是無盡的色彩斑斕,旅行家腦海中是整個世界。
一首歌可以帶你到心靈最清澈的河流邊,一幅畫可以帶你到人類不曾到達的美景前,一張照片可以帶你到最震撼的場面當中,一部電影可以帶你到腦海中亦真亦假的片段里。
截取內心世界中的一個編碼,用文字、照片、音樂等方式,在現實世界中分享出來。文藝,就是溝通兩個世界的橋梁。
我們都生活在臭水溝里,別忘了仰望星空。
04
從小到大,我都不是一個出眾的人,唯一值得驕傲的,是小學初中在班上學習成績還不錯。
然而到了高中進入實驗班,我就再也找不到一點存在感。
因為個子矮小,我總被同學欺負,那時候也沒有什么夢想,只想著成為大眾的一員,靠委屈作賤自己來娛樂同學,換取大家的關注。
有一次上化學課,老師講到氟中毒,讓大家描述癥狀,一同學指著我說,“他就是活生生的標本,一排大黃牙,像吃了不干凈的東西一樣?!?/p>
有一次生物課,老師講到雞胸——胸骨向前隆起畸形,狀如雞、鴿子之胸脯,是前胸壁第二種常見的胸廓畸形,發病率約千分之一。一同學指著我說,“他就是雞胸啊,概率這么小都能被我遇到,看來我要去買彩票?!?/p>
慢慢地,我不再怎么和同學們相處,而是去看那些隱藏在文字里的愛與恨,去聽歌,去了解哲學。我終于開始體會一個人的快樂,靠文字音樂就能度過一個人的日子。
我迷上了《詩經》里那些簡短悠長的感情,尤其是在感情受挫的這些年,我看到赤腳的青年呼喚愛人的深情款款,獨居的婦人對外出丈夫的思念。雖然缺乏愛情,但我并不缺愛情的體驗。
我反復聽《kiss the rain》,然后喜歡上蒙蒙細雨,享受在下小雨的時候不帶雨傘獨自漫步,聞到沿途的泥土和著青草的味道,很有安全感。
我讀梭羅的《瓦爾登湖》,讀周國平的《無用之學》,讀林夕的《林夕字傳》,我發現思考寫字的充實,遠超過呼朋引伴的樂趣。
文藝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卵用,但我不再為孤獨、失敗而焦慮,在苦難下依然能看到光明,在泥濘里始終一步步不急不徐地向前走。
05
太陽為什么會下山?因為地球有自轉和公轉。
動物為什么會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我們為什么會喜歡一個人?那是一種叫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在作祟,只有三個月的有效期。
我們用科學來解釋周圍世界發生的一切,但科學很少帶個人感情。而實際上,我們都是帶著獨有的經歷來看待世界的。
我們所經歷的,哪怕是同一件事,加上自己的思考,就大不同。文藝的濾鏡,是透過瑩潤而飽滿的心靈,去看見更豐富的世界。
白天,我們是奔跑在現實里的世俗凡人;夜晚,我們靜靜做回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
因為內心世界的豐富,我們擺脫了生活表面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