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發現我們的同學當中,有四分之一是在學習中開悟和成長的,有四分之一是徹底迷茫,不學習的,也就是說錢白花了,對自己不負責。剩下的二分之一,有一部分是不知道該怎么學習,有一部分是學成“書呆子”,說個話,做個事情都要拿老大的話或者是課程拿腔拿調。比如:你接受了一件新事物,自己做過之后感覺非常好,覺得與他親近,就把體驗告訴他,結果他反而站在道德制高點質疑:你做市調了嗎?沒有做怎么能說這個好呢?沒有市調就沒有發言權,讓人很是無語。其實這類人也是自認為自己學的很好,其實學的真不咋地的人,也屬于自我膨脹的范疇。
? 其實這么分并不標準,只是個大概,學習后的現狀,反饋出來的效果千差萬別,這跟一個人的閱歷、經歷、心智接受度有關,跟一個人的年齡沒有直接的關系。
? 很多人的固有思維太厲害,總是排斥新事物,或者習慣了以前的做事方式,就比如寫總結,我發現了自己不能把總結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來完成,也明白我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模版寫對自己的意義不大,所以我立馬轉換風格,換成我喜歡的方式寫,可是有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意識到了仍不想改變,只是每天應付又僵硬的重復一個動作而已,結果是寫總結不但無用,而且還有消磨時間之嫌,那最后斷總結就變得水到渠成。
? 為什么“傅擁軍”可以把“單爆”做到極致?這是因為他信仰的力量強大,可以把自己不喜歡的變成自己喜歡的來做,更何況自己本來就喜歡呢?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漫無目的,責任心缺失,做什么事情都很難成功。所以我一直提到“反思”,避免自己走入思維誤區。
? 老大一直提倡我們培養“提問思維模式”,所以一直讓我們在總結中提問,他的目的是:讓我們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流程,只有“發現問題”才可“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但是看看這五個多月的提問總結吧,寫到現在還是五個月前的模式,很多問題都是瞎提,純粹是湊字數,這樣的總結意義何在?也難怪很多人迷茫無助,因為不會落地。
?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大的課程沒錯,發力點也沒錯,只是執行后的結果千差萬別。現在很多同學是:只會“提”和“問”,卻不知道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猛一看好像提問思維模式學的挺好,其實是變成了不會思考的“伸手黨”,而一個喪失獨自思考能力的人,灌輸再多知識都是無用的。也因為太多人不會思考,或者說不想思考,才會一遍遍去膜拜“大神”,跟在屁股后面索取所謂的“答案”,但是個性和經歷千差萬別,單純的模仿真的會成長嗎?失去自我,就會越來越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追求的是什么,這不單單是指我們的學習,還包括很多方面。針對以上的情況,我有以下觀點:
? 1:反思。每天拿出半個小時的時間放空大腦,可以去外面走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
? 2:單爆。遇到問題,先不要急著要答案,自己反復琢磨,琢磨之后,向別人請教,兩相對比,再琢磨自己答案的利弊和別人答案的優劣勢。
? 3:多聽少講。不懂的自己反復琢磨,不要一張嘴就暴漏了智商。
? 4:專注。我們學的東西太多,不要想著什么都想學,只抓一個點。
? 5:8+15反復看,反復琢磨,提問不在多,在于解決現實的問題。
? 6:思考如何把學習當成快樂的事情,打破原有的固有模版。
? 7:把自己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列出來,讓自己有方向感。
? 8:找一兩個關系好的同學抱團學習,都比你追逐所謂的“大神”來的實在。
? 9:學會接受新事物。沒有接觸和感受之時,不要急著用原有思維去下結論。
10:按時作息。好的身體是做一切的前提,不然沒精神,思維和心智都會受阻,健康第一。
以上幾點,與君共勉,希望對大家有用。世上只有一個“我”,做好自己才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