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晚看咪蒙的推文《我不怕先去深淵,我只怕無人聲援》,文章提到哈佛大學做過的一項關于“人生幸福”的大型實驗,得出結論,真正決定幸福指數的是以下四項:
1.你和父母的關系是否良好;
2.你的婚姻是否穩定;
3.你和孩子是否親密;
4.除家人以外是否有其他社會支持。
從實驗結論不難看出,一個人的幸福指數與其家人有著緊密的聯系。
家庭關系、家庭教育等因素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成長。
文章有一條熱門評論:
打擊式的教育真的并沒有讓我變得優秀,只是讓我更加自卑而已,甚至現在有人夸我我也覺得他是在假惺惺。
這條評論讓網友紛紛點贊,我想大多也是因為感同身受吧!
當全世界都惡語相向,我依舊可以奮力前行;全世界都和顏悅色,父母卻不斷打擊,我一定會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這就是來自父母“惡意”的威力。
二
朋友佳佳的20多年都成長在一個充滿“惡意”的家庭。
盡管她內心世界及其豐富,也有著一顆沖破禁錮的心,但在人前會習慣性的保持安靜與沉默,因為這樣才是父母眼中懂事乖巧的孩子,這樣才是女孩子應有的“美德”之一。
佳佳有個妹妹,在“只生一個好”的年代里,只因為她不是男孩子,父母有了二胎。
上天也許正是知道她家庭的“重男輕女”惡習,懲罰性的讓第二個孩子仍然是女兒。更巧的是,沒做過產檢、沒去醫院降臨的二胎是個有瑕疵的孩子,如今18歲的妹妹思想行為依舊是5歲的狀態。
就這樣,長姐如母,長女如長子的生活一直到現在,且將繼續。
佳佳說,以后她只生女兒,是兒子也得打掉……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一篇簡書文章《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愛與傷》,作者朋友是這樣的:
年少時生長于重男輕女的家庭多年,后來她發誓一定不要重男輕女,結果生了一男一女,變成了重女輕男——另一種性別歧視。
佳佳深知自己也走上了“另一種性別歧視”的路,但她無法改變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只能通過“重女輕男”來對父母帶給她的惡意做出無聲的反抗。
三
經濟的改革開放不一定就能帶來思想的改革開放,中國根深蒂固幾千年封建思想的糟粕有時尤其可怕。而這種思想一旦被父母冠以“親情”、“孝順”、“為你好”的名義,看似關心,實則充滿“惡意”。
大學同學的父親有著讓人啼笑皆非的理論:
孝順,要孝就必須“順”。
同學的大學生活風生水起,學習名列前茅,擔任著重要的學生干部職務,寒暑假做感興趣的社會實踐工作……畢業后的打算也很明確,留在讀大學的省會城市追求理想。
全世界為她讓出一條路的時候,父母卻筑起高聳入云的城墻阻斷她前行的路。
父母強制性要求回老家考公務員,理論是:
沒有穩定的工作,就沒有優秀的對象,就沒有和諧的家庭,孩子就沒有優質的教育……
環環相扣,天衣無縫且充滿關懷的安排,實則只是今早歸于庸碌的方式。
少年為父母活,青年為配偶活,中年為子女活,老年為孫子活。
這是多么可怕的循環式生命存活方式!
同學說,她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工作,學習,生活,面對孤獨,壓力與困難,唯一讓她痛苦掙扎多年的僅僅是父母日復一日不厭其煩的強行干涉。
她開始認為不回去是背叛父母,回去是背叛自己,她認為自己儼然成為不孝且自私的人,這種罪惡感在她內心刻下了永遠無法磨滅的傷痕。
當父母把這種無休止的干涉上升到“倫理道德”的高度,何嘗不是一種深深的“惡意”呢!
四
有一期《奇葩大會》,奇葩選手蔡聰提出:
我們總在說讓孩子常回家看看,而不是讓父母常出去逛逛。
一瞬間,我茅塞頓開……
讓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父母把所有的生活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漸漸失去人作為獨立個體應有的精神追求。不可否認,有部分父母因健康等原因沒辦法出去逛逛,但個人認為,這并能成為把對生活的期望值全部押注在子女身上的理由。
我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父母的:
女兒要出嫁,兒子才是家庭的核心;年輕時受了苦渴望穩定,于是逼迫子女考公務員;閑來無事了無生趣,便張羅七大姑八大姨操心子女婚事……
子女還沒開始判斷,父母就為其作出最優選擇,還義正言辭的說:不聽我們的你總有一天會后悔。
人生還沒有真正去經歷,竟先體會到來自父母善意滿滿的“前車之鑒”,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家庭,該多么無可賴何。
世界上有幸福美好的家庭關系,一定就有些與此背道而馳的家庭關系,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喜樂靜好,來自父母的“惡意”已然如此,那就從現在開始讓自己成為充滿“善意”的人,讓自己的下一代不深陷來自父母“惡意”的泥潭無法自拔!
青回音:一個信仰文字的少女。
很久沒寫文了,最近較關注家庭關系這一話題,希望我的文字能引發思考,希望你有和諧且美好的家庭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