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過年的,說些墳啊冢啊的話題,真是太吉利了。好吧,其實我只想說說催婚這件事。
這幾天在看《奇葩說》,片頭有一句溫馨提示:“四十歲以上觀眾請在90后陪伴下觀看?!弊鳛橐粋€剛到三十歲的80后,我很欣慰,因為我既不用被人陪也不用陪別人。
再早幾天有一期《鏘鏘三人行》,也談到相似的問題:傳統社會,知識的更新非常緩慢,于是人越老就越有知識,越多經驗,所以長者總是年輕人學習的對象;如今這個時代則剛好相反:各種新鮮事物與觀念層出不窮,而年輕人顯然更容易接受它們,于是反而是上一代人需要向下一代人學習。
看到這一點,就能解釋為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總是那么熱衷于催婚催娃了。年輕人的那些玩意兒那些觀念,他們好多都不懂。身為長輩的“權威感”既然難以維系,他們就只能拿“結婚生娃”來說事兒了。因為他們自認為在這方面,自己是“過來人”,比年輕人更有經驗,更有資格說話。
可是,如今這些所謂“剩男”“剩女”的父母那一代人,真的就比他們的子女更懂愛情、懂婚姻、懂育兒?
夸張一點說,他們中的大部分根本不懂;哪怕說得謹慎一點,他們也絕不比他們的子女懂得更多,根本沒有資格唾沫橫飛地在小輩面前指點江山。反過來,那些真正婚姻幸福、夫妻感情生活充實的長輩,正因為他們更懂得愛情與婚姻,也就不會參與到這種催婚催娃的大合唱中來。
1949年就有了婚姻法,提倡自由戀愛了,可是幾千年的頑固傳統哪里是那么容易移易的?且不說那個時代很多夫妻也都是靠長輩按各種標準過濾后相親才認識的,即使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戀愛的對象,我也不覺得在那個情侶走在路上都羞于牽手、電影里看不到一個擁抱親吻、言情小說只能以手抄本形式流傳、“愛情”這兩個字幾乎消失在公共視野之中的時代里結合的父母一輩,能對愛情和婚姻有多少深刻準確的理解。
如今被催婚催得最慘的三十來歲的朋友們,他們的父母一輩雖然在戀愛結婚的年紀已經趕上了1980年代,大環境已經開放、自由許多。但中國太大,觀念的更新不是打開國門幾年時間就能實現的。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愛情的體驗和理解依然是淺薄而有缺陷的。很多夫妻,表面維持著三四十年的婚姻,但情感交流淡薄、精神生活貧乏,除了搭伙過日子以外,簡直形同路人。要說他們比現在的年輕人更懂愛情,誰信?反過來,那些退休以后,經常一起逛街、看電影,時不時一起出去旅游一下的夫妻,有幾個會每天扎進廣場人堆里去跳廣場舞的,又有幾個人老是催著親戚的孩子結婚生娃的?
有人給被催婚的人支招,說最好的回應就是反問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您感情生活怎么樣啊?”“還有沒有性生活???”“幾天吵一次架???”……這些問題看似刻薄,卻個個問到點子上。不過,最有份量的反擊(當然一般人說不出口)其實就四個字:“你懂個屁!”
對有些人來說,“愛情是婚姻的墳墓”這句話,是成立的。他們在婚前享受了如魚得水般的熱烈愛情,卻又無奈地看著愛情被婚姻一天天折磨、死去。
可是,有些人的婚姻,連正經的墳墓都算不上,只是一座座空有其表的衣冠冢,甚至根本就是一座空墳。他們有的是因為無知——根本不知道愛情這東西長啥樣;有的是因為“聰明”——愛情有什么用,別整些沒用的,“老老實實過日子”才是正途。他們還特別好為人師,告訴你反正愛情都是要死的,還不如早點造個好看的墳。
年輕人,不要上當啊。愛情和婚姻,在如今的中國,是最不需要年輕人向上一代學習的事情。從整個中國的視野來看,年輕人的愛情才剛剛覺醒沒多少年。婚姻的種種問題,不是因為婚姻害死了愛情,而是我們還在學習如何去愛,所以才會犯錯。哪怕愛情脆弱,至少讓它先精彩地活一把。如果你竟然相信那些催婚的說辭,甚至于屈服于那些催婚的壓力,那你就向你未必會死于婚姻的愛情提前宣判了死刑——哪怕從博弈論出發,也應該堅持“不愛不婚”才對。
所以,不如讓我們心懷同情,給那些催婚者的愛情衣冠冢點上一炷香,再供上點年夜飯吃剩下的酒菜吧。
嗚呼哀哉,伏惟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