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一支芭蕾,聽一場音樂會,嘗一下放奶油、蘸著魚子醬的羅宋面包,去紅房子喝羅宋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就能體驗到這樣的俄式風情,也正是這樣的俄式風情深深地影響了上海的小資情調。
這些俄式的風情,主要是由十月革命后,一些來到上海的“白俄”帶來的,他們雖然是被迫流亡但還依舊保持著貴族的生活方式,但“白俄”也沒有受到上海人的歧視,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白俄在老上海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和生活支點。
他們大多數在法租界落腳,因為法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并且那了早就有俄裔的猶太人居住,所以那時的霞飛路(avenue Joffre,今淮海中路),一度被稱為“小莫斯科”或“小俄羅斯”。
他們的到來,影響了當時上海很多中產階級市民的生活方式俄羅斯的風情也就綻放在上海這方土地。
在《上海的記憶》中,也提到了白俄對上海西餐的影響,其實白俄移民對上海最重要的影響就是讓西方的藝術融入了上海人的生活。
白俄移民中很多人是世界頂級的音樂家、舞蹈家和畫家,在他們的影響下,話劇、音樂、歌劇、芭蕾舞也在上海興起。
現在講起老上海爵士樂,大家還記得當時風靡的被稱為“東方爵士樂王”的龍司特。他可是世界級的指揮家和爵士樂的代名詞,當時每晚在百樂門演出,盛極一時。
在2001年的時候,這龍斯特86歲的時候,回到上海的延慶路故居時,一個老太太認出了他,并且激動到落淚。
因為她是當年樓下的小姑娘,每天都能4樓龍斯特演奏的音樂聲。
另外,外灘的酒吧里俄羅斯的鋼琴家在彈琴,還有很多白俄音樂家和普通百姓住在混居,這也讓音樂漸漸融入了老上海普通人的生活。
一間打著幽暗燈光的咖啡屋,一杯冒著濃郁香氣的咖啡,一曲鬼魅纏綿的薩克斯風,或是,或是一間極富情調的酒吧,一杯色彩艷麗的新加坡司令,一個穿著西服馬甲白襯衣的調酒師,這是在老上海逝去的時光中沉淀下的小資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