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巴山雨
第一次接觸到禪繞畫是兩年前,那時候,在簡書上看到推送的一篇文章,是一位禪繞畫老師匯總的學員們的作品。
畫的是手,卻不同于我看過的其他或寫實或寫意或漫畫的手。圖中,手的輪廓里填滿了各種小圖案,密密麻麻。乍見特別驚羨,有種奇妙的心電反應,似人群中發著光的少年,渾身都是吸引力;再看,心生歡喜,那細膩的一筆一畫之下,是怎樣安靜平和的一顆玲瓏心?
這樣的畫風對我來說很新,再看老師介紹說,這種畫叫做禪繞畫,零基礎也能夠畫出美麗的禪繞畫。當時心下狐疑,但是還是決定要去畫,想看看真的可以么?
跟老師學畫的初期只是機械地照搬,最初的激情過后,是有些倦怠的。零基礎確實可以畫出來,拿到一幅復雜的禪繞畫,也能解構出來,一步步畫出,可是總是少了自己的新意。
好在,這樣的倦怠期,我也沒有就此擱下,還是依舊常常畫,臨摹了許多漂亮的作品,看了不少禪繞畫的書,了解了不少關于禪繞畫的資訊,認識了教禪繞的老師,愛好禪繞的小伙伴,加了不少禪繞畫的小圈子。各種網站給我的推送也悄悄地多了禪繞畫的內容。朋友圈里畫畫的朋友也多了起來,每天都能看到朋友們新畫的作品。畫畫人的畫風在廣告,微商遍布的朋友圈里是一股清流。
從臨摹,又到自己嘗試創意組合。我把一些圖配一些文字,或者一些分解步驟發在公眾號,簡書,頭條等等,喜歡禪繞畫的小伙伴們會拿去臨摹,在畫的過程中也順便對各大平臺有了了解。
一個人畫得多了,就萌生拉些禪繞畫愛好者一起畫的想法。于是,建了群,叫上小伙伴們一起打卡。最初只有十幾個人,慢慢地,小伙伴們越來越多。也開了微課,知識圈這些付費的課程和活動,定價很低,不為賺錢,也沒賺到錢。主要是想分享出來,大家一起畫,于人于己都是種監督鼓勵。課程分享的過程也在一點點完善。有不少小伙伴一直在一起畫,被信任,享受一小段美好時光,這感覺真的挺好。
以后老了,不工作了的時候,就專心地寫文,畫畫,當作一份熱愛的工作。畫友里,有十三四歲的中學生,也有含飴弄孫的姥姥,別人家的姥姥每天過得特別精神,帶著外孫女兒一起畫畫兒,熱情地跟我們分享自己的畫,狀態比有些懶散的年輕人不知好了多了,嗯,以后我也是要當姥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