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動物,你會用頭腦里的概念去比對:嗯,這是牛,或者,這是羊。
這也是《易經》的意義所在:把紛繁復雜的社會局面總結歸納成64種,遇到什么局面就用相應的圣賢的教導去應對。
面對歷史局面我們也是一樣,用從長期歷史經驗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幾種格局來比對現實的局面。那么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歷史局面是什么局面呢?
通常我們中國人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致上把歷史分為朝代的興起、極盛、衰落、垮臺,然后新朝的建立、極盛、衰落、垮臺,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以這種歷史觀看,現在也是新的朝代。現實中持這種歷史觀的人是不少的。
但是,中國歷史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天下,僅指中國地域,從來不是真正的“天之下”。因為以前各個文明之間基本各不相干,把中國當成世界的中心,把中國當成世界的全部,世界上其余的人好像也沒太大的意見。
近代以來,這種狹義的“天下觀”行不通了,天之下不再只有“天朝”,不再只有中國一國了。所以,中國今天面臨的歷史局面也不再是那個“建立、極盛、衰落、垮臺”的歷史公式所能套用的。
今天的歷史局面極相似于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因為地域的擴大,所以稱之為“全球版的新春秋戰國時代”。
中國縱然統一,卻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萬國”中的一國,作為萬國之一國該怎么做的經驗,只有春秋戰國時代的經驗可以借鑒。
現實中很多人不知道這一點,還在用以前天朝時代的國與國的關系模式來套用今天的國與國關系,那是行不通的。以前中國統一之時,周邊的小國除了臣服,只有做中國的附屬國,稱臣納貢,沒有別的辦法。現在有些人還認為周邊小國是中國的附屬國,應該向中國稱臣納貢。這是不切實際的。這對歷史局面的判斷是錯誤的。現在不是那個“小天下”時代,而是“大天下”時代,是一個“全球版的春秋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應該套用春秋戰國時代的國與國關系模式。而不能套用“小天下時代”的國與國關系模式。
春秋時期的小國怎么做的?朝秦暮楚!今天的小國是不是這樣?一模一樣!企圖兩邊獲利,左右逢源,利用大國的矛盾,妄圖玩弄大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