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是一個類似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所以我們要學習那時的策略、經驗。又有人說,把現在比做春秋戰國時代是愚蠢的。現在的時代與那時大大不同。結果,把現在比做春秋戰國時代的聲音逐漸微弱下去。
依筆者之見,這種批評的聲音來自于國外,動機可疑。此其一。其二,國外的人有多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呢?其三,現在時代的主要特征,對中國人來說,就是一個新的春秋戰國時代,這有什么錯呢?每個人每個國家都要從自己的經驗中獲取方法,理解事實,想出辦法。中國怎么能例外?可是現在的學科基本上都是起源于西方,國家戰略研究成為一個學科,發言權竟然被一些西方知識分子所掌握,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斗爭智慧極其發達的國家,學者們居然發不出自己的聲音,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理由是不夠權威,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我們吃飯睡覺走路都要請教專家而后才能做嗎?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十分緊迫重要的事情,竟然被規定為一門學科,又進而被一些西方學者所把持,實在是一件看起來十分荒謬的事情。
國家民族之爭主要的就是利益之爭,多么復雜的事情呢?我們自己就可以理解,就可以研究,就可以從自己豐富的歷史資源中吸取靈感和智慧。評判的標準是多么復雜的事情嗎?竟然需要西方的泰斗來打分。無非是各種方案,各種利益損益的比較而已。這個事情我們歷史上做得還少嗎?
理解了批評者的居心叵測和站不住腳。我們就應該理所當然的借鑒歷史上的經驗,就是成功的在春秋戰國時代生存下來的秦國的經驗,簡稱“秦國經驗”。秦國經驗在國家外交戰略上就是遠交近攻。如果身邊的小國都搞不定,國家力量如何壯大?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國家總共300多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只剩下戰國七雄,不是沒有道理的。
齊恒公時期管仲主要采取經濟戰方法。應該說,這種方法不是不可以。但必須達到能控制周邊國家政權的目標。做不到這一點,國家戰略緩沖區就建立不起來,安全就沒有保障。戰略資源就可能被消耗殆盡。經濟的打擊可以削弱一個國家,但是削弱之后呢?如果結果只是短期和我們建立起一種友好關系,緩過氣來,又與我們扯皮,這個不是長久之計。齊國雖然稱霸,最終卻沒能生存下來,國家的經濟軍事優勢沒能轉化成更好的生存資源是重要的原因。秦國所以能生存下來,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國家遠交近攻策略的實行,逐次消滅周邊小國,擴大“根據地”,最后達到壓倒性的優勢,一舉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