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于我個人來說,非常不善整理,不善整理的人,在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可能就會容易覺得一頭霧水,沒有頭緒,所以想學學這個整理術。看了一下,但是還缺乏實踐,這本書是一本指導性的手,就像一本手冊一樣,一板一眼地教你具體如何做,看起來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說這是本好書,那我覺得自己是在騙自己。不過,很多東西自己覺得沒用,可能是自己沒有去嘗試,沒有體會到他說的真諦,所以還是要試一試。在這里分享幾個覺得不錯的小方法,自己也準備試一試。畢竟看得再多也沒用,實踐出真知嘛。
1 16分割筆記法
我們常常要面臨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雜亂無章,那么面對搜集回來的資料信息,如何才能有效整理,讓我們在使用的時候方便調用呢?作者提供了“16分割筆記法”。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找一個本子,最好是方便攜帶的記事本,不用太大。
第二步,打開本子,兩頁并在一起使用。將兩頁紙平均分為16份,在左上角第一個格子里寫上主題和日期。
第三步,在其余15個格子里,填入你搜集回來的資料的關鍵詞句,或者你的想法。
第四步,用不同顏色的筆,對各個關鍵詞句做記號,或者圈起有關聯的詞句,標出它們之間的聯系。
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設置各種顏色代表的意義。
高橋政史的顏色標注:
畫方格線不要用黑色筆,以免干擾視線和思考,最好用淺藍色或淺綠色筆。方格的數目也不是固定要16個,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進行增減。
個人的想法:一直以來都不喜歡這種按部就班的方法,覺得過于刻意,會限制自己的整理思路,但是現在反過來想這樣在方法雖然比較死板,可是一旦形成習慣就像條件反射一樣,變成了自己的一種本能,之后執行起來反而有章可循,速度也會快得多,但是我們往往在初學的時候,覺得這個方法還沒有自己沒有方法快,因此放棄了學習。而真正的有用的學習,剛開始可能沒有之前快,可是熟練了之后,就會讓自己的速度上一個臺階,這時候才能真正顯示出學習效果來。
2?閱讀克星法
“閱讀克星法”是“16分割筆記法”的延伸,用于快速閱讀一本書或者文章。
第一步,同樣是打開記事本,利用展開的兩頁紙。在左邊頁上,分割成16份,在右邊的頁上,頂端寫上書名和日期,中間畫三個圓圈,圓圈的位置正好是一個三角形的三個頂點,然后,用直線將三個圓圈連起來。
第二步,提出問題,將問題寫在三個圓圈圍起來的三角形中。你想要通過這本書能夠解決什么問題?問題需要具體的,不要模糊,因為模糊會讓閱讀沒有針對性,也會降低效率。
第三步,選出16個關鍵詞句。邊翻閱目錄、前言、正文,以掃讀為主,邊找你認為關鍵的詞句,這些詞句都是與上面提出的問題相關的,可以多留意出現頻率高的詞、專業名詞、數字、格言。將這些詞句填入開頭畫好的16個方格里。
第四步,從16個關鍵詞句中選3個最重要的,填入事先畫好的圓圈中。進一步閱讀書中正文部分的內容,選出的3個關鍵詞句,是與提出的問題聯系最緊密、最能解答疑問的詞句。
第五步,根據選出的3個關鍵詞句,整合為一條信息,這就是你在開始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必要時,還可以導出成為一個行動,就是根據你整理得到的答案,得出你應該怎么做。
3 故事型演講
故事型演講的5個要點:
用三幕情節來構建故事
第一幕(開篇)和第三幕(結尾)要清晰明確
第一幕通過“現狀”“變化”“問題”來引起讀者興趣
為第二幕添加“三個階段”
通過一個信息來傳遞第三幕
第一幕是開篇——什么東西?
第二幕是故事的主要情節——發生了什么事情?
第三幕是結尾——最后怎么樣了?
這看起來沒什么特別的,但是我們在具體講話的時候可能說到最后就會偏離主題,所以讓別人聽著聽著就走思了,還可能聽不懂自己究竟在說什么,那么這樣的溝通就失敗了。最簡單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整個演講中總結為一句話就是什么東西發生了什么事情。
第二幕中要加三個階段,作者把他稱為“翻過三面墻”,就是準備好困難,并給出解決方案。這就是所謂的曲折前進。這也是讓整個故事顯得好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