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真先生被稱為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在《這些人,那些事》中,吳先生用淡淡的筆觸將記憶深處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來,飽含深情卻又充滿克制,親人間或外放或內斂或復雜的情感、故鄉濃濃的鄉土氣息與鄉親之間的情義、冥冥中的命中注定與因果循環都在作者的筆端緩緩流淌,這些既在漫漫歲月長河中給予作者支撐也在無形中成為作者行走一生的背負。
01
《這些人,那些事》是一本與往事過招的回憶錄,吳先生在自序《你們還記得我嗎?》中說“好像不得不向「到了一個年紀,某些人的生命似乎只剩下回憶」這句話低頭,盡管之前始終對其中所隱含的輕視和同情嗤之以鼻,甚至充滿抗拒和敵意”。讀者問他,你寫這些故事時到底是怎樣的心情,吳先生答到:「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吳念真先生是有所經歷的人,而這些經歷在歷經歲月的洗禮與沉淀后成為滋補他精神的養料,正如吳先生所言:“有時候會想,生命里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后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因為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后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仿佛都已云消霧散”。
《這些人,那些事》的開篇是以四位相命師父的曾經的“預言”引入的,算命先生對當時的吳先生的一生或當下幾年進行“預言”,吳先生覺得與其說是在算命,不如說是開示。
02
「心底最掛念的人」講述了關于母親、父親和弟弟的親情故事。
母親的愛是熱烈外放的:四個月大的幼兒不吃奶命近歸西時,絕望的母親許愿磕頭求神佛保佑孩兒長大;母親亦曾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跪在路邊求四方神佛,許愿若培養出一個大學畢業的孩子的話,在孩子結婚那天,她要快樂地唱歌給大家聽。作者在作文之際腦海中浮現出結婚當日母親跪拜天地謝恩并且唱歌給大家聽的場景。說起母親,作者認為生養五個小孩,煩憂與苦難是遠多于欣喜與安慰的。“我曾想過,媽媽會得骨癌,到了末期全身的骨頭甚至一碰即碎……,是不是就因為這輩子的身、心都一直承擔著過量的負荷?”
父親的愛是含蓄深沉的:一家人很親近,但父親是被排除在外的,父親可能在摸索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孩子們知道如何親近父親嗎?也一直在摸索與嘗試中。于是孩子們在父親小夜班下班回來的午夜在大通鋪上睡得橫七豎八,父親不得不把孩子們一一抱起,在床上理順放好。孩子們貪戀這短短的得到父親擁抱的時刻。以致于長大后說起童年,弟妹紛紛承認當年的裝睡。父親從不會說“愛”,也未嘗有父子情深的時刻,但含蓄雋永的愛意與寄托都通過一支專程留給大兒子的鋼筆透露,作者說,“他和父親從沒「溝通」,但心意卻又好像彼此都懂”。
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是濃厚卻又復雜的:兄弟姐妹是世界上除父母外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曾經一起陪伴、玩耍、長大,親密無間,但在長大后卻又因為各自的生活而漸行漸遠,甚至有些會成為負擔。在《遺書》一篇中,兄弟二人間復雜微妙的關系被描寫得不露山水卻又暗含情緒。吳念真先生如是說道:“人生很多滋味都要到一個年紀才懂得去細細品味,比如類似這種相濡以沫的感動和幸福。然而當你一旦懂了,一切卻都已經遠了。遠了——,到底是年紀?是有了自己的家庭,因此有了另一種責任和更親近的關系?還是工作、生活以及彼此人際關系上的落差,所以把原先那么緊密的關系給稀釋或拉遠了?即便到現在他依然不解。”一生活在優秀兄長影子里的弟弟終于得以在生命終結之際向哥哥袒露心跡:
? ? ? ? 大哥
? ? ? ? 你說要照顧家里,我就比較放心
? ? ? ? 辛苦你了
? ? ? ? 不過
? ? ? ? ?當你的弟弟妹妹
? ? ? ? ?也很辛苦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一場,究竟是否與前世今生有關,我不知。只知道在今生今世的行走中,這將是伴你一生的關系,也將在一場又一場目送中漸行漸遠。父母究竟出于何種愿力,為子女半世辛勞,任你往后的人生,再如何因緣際遇,恐怕再無可能遇到如父母這般待你的人,既感激亦珍惜。沒有前世今生的記憶與念想,有的只此一生一世。這將伴你終生的關系,既是護翼,也是枷鎖。
03
「日夜惦記的地方」「博真情的朋友們」「一封情書的重量」「這些人,那些事」等幾輯回憶了充滿濃濃鄉土氣息的故鄉與故鄉和過往歲月中充滿情義與真情的人兒。一起為入獄傻兒子阿榮做“生日蛋”的媽媽們,充滿豪情與浪漫俠客般重情義的返鄉頭家,過年時分奔走在街頭為死難礦工家送上一份年糕的婦人們……回不去的遙遠的故鄉里可愛的人們,在礦上在田土間用情義相互支撐。也有在歲月行走中遇到的各色人物,既有虛與委蛇,也有真情相待的赤誠人兒。在行走與際遇中,作者既見證了大概存在的命中注定也遇到了似乎有的因果循環。作者不止一次感嘆:“人生走到透,很多事是注定的,別鐵齒,當命中的某顆星辰走到哪個位置,該遇到的事怎么也躲不掉。”
《這些人,那些事》是一部帶有溫度的書,吳念真先生在歷經塵世滄桑洞悉世間情事后,將這些塵封在心底的人和事與你緩緩道來,聽起來極為平淡卻又時不時在高潮處戛然而止。愈是在喧囂之中愈是聽不清聲音,吳先生是將你置于一片靜謐之中,你卻聽到心底往事翻騰炸裂的聲音。
吳先生講述的故事當真那么平淡么?不是的,這故事中也藏著心酸與苦楚,但作者提起來卻是那樣云淡風輕,這便是經過沉淀的心靈所具有的深沉力量。余華曾在《活著》的序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這段話放在這里,大概也是恰當的。
自己向來不喜歡陷入往事,不愿與過往扯拖不清,但因讀此書也產生把某些仍留在心上的往事記下來的想法。盡情回憶吧,因為總有一天你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