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百花香,她是從我微信公眾號加上我的文友,隨后,我拉她進入我的簡書交流群,因為我她也注冊了簡書,也是我的二期學員。
熟絡后,才知道她同是安徽人,本名姓汪,汪姐是從東方散文群里看到老鄉轉發我文章,因而認識我,她是個60后,卻很愛文字,喜歡唱黃梅戲,這樣的人很值得敬佩。
她上周寫篇《50歲的我成了80后齊帆齊學生》,收獲了4千多的閱讀量,評論百條,她來簡書寫作,打賞共有八百多元。
汪姐來上海工作有20年了,上月,她一直有約我去她工作的新場古鎮玩玩。一直拖到前天才行動,9點半出發,從16號線下地鐵,她找朋友車來接我。
在出地鐵口看到她的那剎那,讓我很驚訝,因為她根本看不出是60后,氣質不錯,保養得很好,化了淡淡的妝,看上去很舒服。
汪姐,她在一家餐飲公司承包的機關單位食堂做管理工作十多年,前年才回公司酒店上班做收銀工作。汪姐公司的老總是位70后女強人,上海本地人,為人低調,善良、平易近人、誠信經營酒店,對汪姐如同自己的姐姐,處處關心、幫助她。
她說擁有這個美好的平臺,離不開老總的幫助和知遇之恩,她以真誠之心、努力工作回報她,曾經好幾家餐飲單位高薪請她,她都婉言拒絕了。因為汪姐說,做人得懂知恩圖報,汪姐說,她在人生低谷時,為她伸出了溫暖的雙手。
那老板開了多家酒店,汪姐帶著我去其中的一家吃酸菜魚。
她喊了他們經理陪我一起吃飯,是一位上海本地的80后女子,管理著多家店面,她叫董建,聽她一口也齊齊、齊齊地叫,感覺很親切。原來她早就聽汪姐說起我,也看過我的文字照片,這就是文字的奇妙之處。
汪姐和董經理不停地把魚肉往我碗里夾,覺得她們為人好熱情,我們聊起自媒體,公眾號、簡書、頭條號等等。董經理說她追了部小說到80章還沒有追完,已花了300多元,天天盼著它結局,欲罷不能,我們一起好笑起來……
她的工作時間比較自由,汪姐讓她也來寫寫,或者就發發店里菜品配點文字,她似乎有點動心。
汪姐說到,她電腦收銀美團接單,下載一些軟件,很多事都是董經理手把手教她。她們已經相識十多年,從董經理身上,讓我顛覆了從前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的觀點。
讓店里服務員給我們拍了合影留念,董經理忙于處理其他事情。
飯后,汪姐帶我去逛新場古街,據說這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當年李安的大片《色戒》曾在這里取景而名聲大噪,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來。
新場古鎮素有“十三牌樓九環龍,小小新場賽蘇州”之譽,牌坊和拱橋是當地的兩大驕傲。
走在青石板老街上,看著兩旁古色古香的建筑、各種特色飾品、拱橋,仿佛自己置身于唐宋時期。
我們一路相互拍照留影,汪姐人緣超好,和這附近的店里人都很熟悉,還去了好幾家店里擺各姿勢拍照,并請來她的一位好朋友幫我們拍合影,感覺好開心,這是2017年歲末美好的回憶之一。
在另一邊的古街上,遇見一群攝影師,一看就是專業人士,設備齊全,舉著大相機咔擦咔擦地把我們當背景也拍進去。
我同汪姐說,今天照片真拍過癮了,至少有七八十張。她雖然是60后,和我婆婆年齡相仿,但是卻有顆少女心,真是難得。她很愛拍照,看書、寫文字、還常常參加新場鎮的一些文娛節目活動。
老家很多50多歲的人,是沒有多少精神追求了,汪姐是我眼里特別的存在,希望我到她這歲數也有這樣的精神狀態,活到忘記年齡,看不出年齡。
汪姐對人真誠熱心,也同樣收獲了別人對她的尊敬。上海本地阿姨多年來把她當女兒待,常常做各種好吃的送給她,疼愛她。當年汪姐搞上海戶口時竭力幫助,去年阿姨同汪姐去了趟安徽,想看看汪姐的老家,這是多么深的緣份啊!
汪姐說感冒就有人送藥給她,還有在美國的文友給她帶禮品,在浙江的同學送她上萬元的羽絨被。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遇見什么樣的人,可見汪姐自己也是熱情大方的人。
臨走時,汪姐買了很多新場街現包的粽子給我帶上,還有上海阿姨自家種的青菜、菠菜,滿滿的一大包帶回家。
新場千年古鎮的聚會,所拍過的照片,所遇見的人都是我的美好回憶,經年后,值得反復咀嚼。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珍惜生命里的有緣人,珍惜值得交往的每一位。
余生,努力寫字、讀書、行走、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