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微信上每天都可以刷出成堆的心靈雞湯人生感悟,人們懶得付出和交流,只熱衷于引領和表達。朋友圈變得像娛樂圈一樣繁華似錦,有人秀恩愛,有人曬自拍;有人分享自己的新作;有人刷屏做小廣告;無論大家發什么,其實都是在博眼球,求關注。
而我作為平凡大眾中的一員,曾一度也熱衷于刷朋友圈,每天睡覺前刷,每天起床后刷,甚至在工作的間隙偷空刷。當然無非是看看朋友們發來的的生活自拍,讀讀碎片化的雞湯文章,了解一些不是朋友的朋友推薦的產品,沒有什么重大事件,更未爆出什么新鮮的說說。隨之而來的是朋友數量在不停增長,訂閱的公號也越來越多,更換手機的頻率也更快了。一段時間后竟跟上了癮般,每天時不時就要打開,為朋友的生活加油點贊,在各種深度好文里流連忘返,看到好的文章就想著分享,遇到好的產品也會淘上一個。終于在某一天發現,這一行為嚴重影響了生活作息規律,占用了大量的業余時間,才猛然頓足淡出朋友圈,篩選保留緊密聯系的幾個生活圈子,以及與工作相關和寫作圈的一些公號。
在我一度沒有打開朋友圈功能的時候,不斷有身邊人突然跳出來對我發問,你是不發朋友圈還是把我屏蔽了?你怎么不知道我去旅游,不看我曬的圖片呢?我求助的點贊你為何不回應呢?“你把我分組了?為何不回我的評論???”……。咋舌之余我需要頻繁地解釋,而且要經受對方訝異的反應。直至大家都慢慢的習慣,我不再關注朋友圈,有事打電話,沒事各忙各。
其實,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龐雜而又充滿焦慮的時代,我們常常會失迷或困惑,我們到底在追求什么?我們為之而生活的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雖然微信帶給人們的生活便捷確實是無處不在的,有的人用微信學到了知識,有的人從微信里看到了商機……,但有的人卻是在打開手機后,刷的并不是朋友圈,而是焦慮或是茫然,他們在感嘆別人生活之精彩,捫心自問后空留哀嘆一聲,或是總想從別人的生活里找到方向和目標,卻不知有幾人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是的,朋友圈是傾聽朋友聲音、體察朋友生活的窗口,同時也是自我的傳聲筒、真人秀場,以至于我們好似都活在自己和別人的朋友圈里,哪怕相隔千里,哪怕時空錯亂,你我也能“朋友圈見”。有位朋友傷感的說,你知道么?當我們抱著手機刷朋友圈時,我們父母可能也在抱著手機,滿心期待的等著我們的電話;你的孩子可能孤獨的抱著玩具自已玩,嘴里嘟囔著你的承諾再次落空;你的妻子總是忙忙碌碌地為家里操持,卻換不來你一句關懷的話語;你的老公也許正為工作的壓力焦頭爛額,卻等不到你的一聲問候。所以,用這些刷屏的時間,給老人多打打電話,嘮嘮家常;帶著孩子到山上走走,去果園摘摘果子,和妻子到海邊玩玩,到花園看看花;與老公訂個燭光晚餐,度過一個浪溫的周末;約上朋友去逛逛書店,讓思想進行一次沉淀……。
其實大家都知道,你根本不需要在每天的各個時段去了解大家都在做什么、想什么、吃什么、念什么、分享什么,不必試圖去從朋友圈里了解什么新鮮事和真知灼見。刷朋友圈刷不出什么奇跡,刷出來的都是日常的皮毛,都是風光體面的自我展示、自我修飾,單調重復,瑣碎嘈雜。真正的朋友不是在微信圈刷出來的,更不是通過刷屏能建立起持久的友情,有時間重新審視一下自已的朋友圈,也進行個篩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