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我們要精讀的唐詩,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這是一首人人都能背的唐詩,詩的意思也人人能懂,但是詩中的一個字,讀法卻極具爭議,至今也很難有定論。
02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是組詩,詩共有兩首,此為第一首,詩寫于賀加章八十六歲辭官歸鄉之時,此時,詩人已經離開家鄉五十多年,人生易老,世事滄桑,詩人無限感慨,于是寫下這兩首千古名篇。
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得很偶然。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老,容顏變老;大,年齡變大。賀知章再回鄉時已年逾八十。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么變化。一作“難改”。鬢毛衰:老年人須發稀疏變少。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一作“面毛”。
我年少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如今已是遲暮之年,才回到自己的家鄉。我家鄉的口音雖然還沒有改變,鬢角的毛發卻已斑白稀少。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笑問:笑著詢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家鄉的小孩看到我都不認識我,還笑著問:客人,你是從哪里來?
03
這首詩,意思很好懂,但其中第二句的“衰”的讀音,卻讓人很頭疼。
“衰”字,有兩個讀音:
一是“shuāi”,在詩中可作衰老、衰白講,似乎很貼切,今音讀起來還很押韻,然而,在中古音中,這個讀法是在脂韻,而“來”是在咍韻,根本不押韻。
二是讀作“cuī”,這個讀法在《廣韻》中有兩個韻部:一是楚危切,支部,意為減少;二是倉回切,灰部,意同縗,是指古代的一種喪服。
按《廣韻》規定,“支脂之”韻可通押,“灰咍”可通押。如果按照詩的意思來說,“衰”字,要么是“支”韻,要么是“脂”韻,但是這樣一來,就不能與“咍”韻的“來”字押韻,賀知章是進士出身,斷不能作出一首不押韻的絕句來。如果按照押韻的要求,將“衰”讀成“灰”部的“衰”,韻是押了,但意思上又說不通。所以,這首詩中“衰”字的讀法很讓人頭疼。
不過,目前在學校的教材中,詩中的“衰”字注音都注成“cuī”,我們也暫且這樣讀吧。
04
讀音的爭議,且讓學者去探討,我們來欣賞詩的內容。
這首詩內容淺白,很容易懂,不過,詩的佳妙之處,仍需細細品味。
元代楊載《詩法家數》中說:“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宛轉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p>
賀知章的這首《回鄉偶書》,便是如此,但起承二句,雖是平直從容,卻也有深邃的內涵。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起承二句,每句都有變與不變的對比。第一句,家不變,詩人從少小變成了老大;第二句,鄉音不變,而詩人的鬢發變白變少。
一個人離開家鄉五十多年,口音總會產生一些變化的,而詩人卻鄉音無改,說明詩人對家鄉有著濃厚的感情,刻意保持著自己的口音,來維系自己與家鄉的聯系。
這兩句,通過變與不變的對比,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也表達出了詩人對家鄉的常常深情。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詩的第三句,便體現了絕句的宛轉工夫,詩人沒有繼續表達自己的感慨,而突然轉入一個兒童知問的生活場景。詩人離開離開家鄉太多年了,回來時家鄉的小孩都不認識他,還笑著問他:客人,你是從哪里來呀?
這一轉,詩從平直的敘事轉入了一個戲劇性的場景中來,“笑問客從何處來”,雖然是平淡的一問,但一個“客”字卻深深擊中了詩人的內心,詩人本是家鄉之主,如今卻成了家鄉之客,兒童嘻戲的場景雖然喜鬧,詩人的內心卻無限凄涼。
這首詩,平實的敘事中蘊含著無限的感慨,嘻鬧的場景背后是無限的凄涼,所以這首詩有著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千百年后的今天再讀,依然心有戚戚。
文 |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036:賀知章《回鄉偶書》
附《回鄉偶書》(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