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放假,和好友去電影院看了《追兇者也》。
暑期檔,也就是國產電影保護月之后,我已經對中國大陸的電影失去信心,倒了胃口。這部《追兇者也》算是個開胃菜,飯前嚼兩粒花生米,吃點酸的,恢復一下胃口。
豆瓣上,5100人給出了7.3分。
對比一下暑期檔,《盜墓筆記》95900人給出了4.9分,《夏有喬木》27000人給出了5.0分。對于一向苛刻的豆友們來說,7.3分實屬不易。當然,只能算開胃菜,上不了臺面。
故事發生在云南水城。整部電影,除了張譯飾演的“鳳兒”,其他人都操著一口云南腔。云南話中的尾音“咯”(ga)成了電影的一個梗。
云南一直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云貴川的方言其實很相像,但人們比較熟悉的是四川,卻對云南貴州不太了解。電影中的水城非常落后,黃土、摩托、卡車,構成了電影的主要背景。這也算是這種電影固有的套路了,在黃土和鄉音中,故事更容易講的真實。疲于奔命的情節中,角色顯得更滑稽,觀眾的笑點更容易被戳中。
《追兇者也》的笑料級別基本屬于,不看預告片而且和別人一起笑的前提情況下,還算不錯。
有人說這部電影的幽默是黑色幽默,我不同意。在我理解,黑色幽默應該是有所諷刺的,能讓觀眾的蘋果肌剛要松弛的時候突然明白些什么。《追兇者也》雖然也有一些笑點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但太牽強。如果一定要說黑色幽默,那黑色幽默只能是給電影減分的一項。
至于情節,如果不是把故事從不同的視角打亂順序講出來,懸疑的成分幾乎為零。對人性在社會現狀中的扭曲的展示非常牽強,難免落入俗套。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為了立意而立意,決定了這部電影的上限。
值得一提的是劉燁和張譯的表演。
劉燁和張譯的氣場挺搭的,劉燁負責耿直,張譯負責搞笑。劉燁一認真起來,大眼睛一瞪,青筋一爆,給電影撐起氣場,但如果太認真,觀眾跟著緊張,笑點就出不來了。張譯的小眼睛、相對弱一些的氣場正好緩和氣氛,把該抖的包袱抖一抖。兩人一正一邪,一大一小,配合的非常好。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和暑期檔的大爛片們不是一個級別的,但也就算是個開胃菜。我在豆瓣上給了3星。不吹不黑地說,我覺得評分應該在7分左右,如果低了,那應該和豆瓣打分沒有3.5星有關,在3星和4星之間,更多的人選擇了3星。如果高了,多出的部分就給劉燁和張譯的演技了。
仔細想想,資本驅動下的中國電影好像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尷尬處境——一直開胃,沒有硬菜,偶爾還能吃到兩個臭蟲。
現在人們談的是IP,想的是如何把小說改編成電影、游戲、手游,想的是如何利用演員、原著的人氣把票房頂上去。用特效去包裝,用營銷和惡性炒作來提高知名度。到最后,就算起了“雪壓紅梅”這么高大上的名字,等菜一上來,傻子都知道那其實就是涼拌西紅柿。很少有人像練練刀工,做一盤像模像樣的菜給觀眾大快朵頤。
連電影院也進入了這樣的“加速模式”,房價上漲引起成本上升,不得不靠壓縮一部影片的上架時間來維持受益。心血之作得不到很好的施展,哪個導演還愿意像馮小剛一樣嘗試用圓鏡頭拍攝《我不是潘金蓮》呢?
電影是商業和美學的平衡,吃過了無數道開胃菜的我,正等待著后面的滿漢全席。
如果你的中秋節見不到家人,可以去電影院開開胃。如果闔家團圓,還是多吃兩塊月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