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討論主題是“速成”,和“速成”背后被我們忽視的東西。
一、速成
速成:迅速成功。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見過速成,也都試圖體驗過速成,最后,得到的結論和老師給出的結論是一樣的,速成絕對不可能。
而我們的思考停留在,被生活欺騙了。之后,再也不相信了。而老師從這背后卻思考出:迅速成功,絕對不可能,快速入門,絕對有可能!
并以此為突破點,思考出一個新的定義,元教育。
二、元教育
1、元教育:關于教育的教育,關于思考的思考。
2、背后的邏輯是:元認知用來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合理, 元教育用來實踐、檢驗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老師之前講過,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見到活人做到。然后,通過這種共同成長,使自己也能做到。而元教育,就是在進入共同成長之前,在行動之前做的一個準備,及掌握入門前的“最少必要知識”,完成“快速入門”,當你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識之后,就可以直接用了。而這個用,就是對教育的一種實踐、檢驗。
3、舉例
設計的“最少必要知識”:簡潔、留白
開私家車的“最少必要知識”:慢
掌握一門外語的“最少必要知識”:認識字母、認識音標、會查字典、懂基本語法、會用谷歌搜索引擎。
學習專欄“最少必要知識”:元認知能力
思考:老師一直在強調價值觀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反復地囑咐我們,要不停的問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這個“最少必要知識”,不就是清晰價值觀后的一個選擇結果嗎?
在懂得“最少必要知識”之后,我們還要問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答案很明顯就一個字:用
在開始用之前,我們應該擺脫一個錯誤的認知:你居然以為你能一上來,就做得很好!
在開始之前,我們還應該建立一個正確的認知:剛開始的時候,平靜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這讓我想到一件事,就是老師在做直播的時候說到,一切技能,都可以觸類旁通。背后有一樣的練習原理:拆解、緩慢的操作、反復的練習。
所以任何技能的習得,我們一上來,不可能做得很好,我們必須緩慢的操作,并且,反復的練習、糾錯、改正,才能做得更好。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接受了這些,下一步該怎么做呢?
三、學習一切技能必須的過程
1、盡快開始這個過程。
2、盡快度過這個過程。
在這里老師舉了自己的一個例子,就是最早期寫的一段文字,來鼓勵我們。并且,這里邊還引出一個小小的博弈:我寫文章寫的不好放出去,或者我英文發音不標準講出去…… 事實上受傷的又不是我!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的概念:執行力
什么是執行力?
看一個人執行力強不強,就看他在做的不足夠好的時候是否持續地做……
執行力只是讓我們開始去做,持續的去做,做的不好也要去做,只要不開始行動一切,都是虛妄無。
就像老師說的那樣,跑步我們每個人都會,也知道對身體有好處,但是我們就是執拗的不做、打死也不做。為什么會這樣呢?環境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但是我們總不能一直抱怨環境吧?就像達爾文說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不能期待的環境為我們而改變,我們只能去適應它,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養成一個有一個好的習慣。
這就要需要前文提到的,當你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識”之后,要盡快開始這個過程,還要盡快度過這個過程。盡快開始開始,需要自己的執行力,而盡快度過這個過程,需要的是自己的專注。
就像老師說的那樣:掌握最少必要知識之后馬上開始行動,而后就要把注意力專注在改進之上 。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別的東西存在。
當然,我想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注意力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們不應該把注意力浪費在沒有用的事情上,我們應該把所有的注意力,用到自己的成長上去,而不是別人的看法和對自己的評判。
我們也應該時刻動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提醒自己:我原來(正在)是這么想的…我這么想難道是不對的嗎?我應該這么想才對…
我們還要不停的問自己:什么是更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
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專注。
四、總結
起步時,最重要的是快速入門,即學習前需要掌握的“最少必要知識”。之后就要立刻采取行動,并且,盡可能快的度過這個階段。這里需要用到的兩個策略是:執行力和專注。
執行力是,即便知道自己做的不好,也要持續做下去。
專注,是指對注意力的把控,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正確的事情上。
五、這周的文章最引起我思考的一段話:一切都發生在自己的腦子之中,所謂的心態,其實不過是大腦正常運轉的狀態。大腦不能正常運轉了,會有什么好事兒自動發生呢?能發生的全是災難!